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本身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在以前的中央文獻中也曾多次出現過。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以前提出這個目標,主要是把它作為一種追求的憧憬和發展的方向。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較之以往的提法,新農村建設,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這次是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方向,又作為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突出地表現為: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然而,基于前提條件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
新農村的生態經濟本質
生態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為核心,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把區域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的恢復與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鄉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培育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景觀,誘導整體、和諧、開放、文明的生態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態產業,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

與傳統經濟以利潤為目標不同,生態經濟以人類和其生存的環境生態和諧發展為目標。生態經濟以人和生物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把人類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的生態平衡統籌考慮,力求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和諧,社會的進步和生態的平衡等完美結合。生態經濟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找到了人與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徑。生態經濟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大的網絡體系,在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里面生存,同時擁有一個地球,人類必須與自然協調進步。傳統經濟不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追求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整合,在保證自然再生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的再生產。生態經濟在經濟發展中,更加關注人類的后續發展,人類的環境保護。
生態化農村建設
生態化新農村就是發揮農村特有的生態優勢,以生態型農業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農村發展道路。生態環境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長久可持續的提高。近年來,政府在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經濟的同時,特別注重引導他們保持生態環境的優良,在相當多的一些地方,“生態經濟”成了農民們發家致富的捷徑。目前,農業已成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行業,我國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生產量、進口量均為世界第一,嚴重形響了農村生態環境,同時中國農村還面臨著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幻化等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
生態化農村建設不是要把農村建設成人人向往的花園,僅僅是讓環境達到不損害人健康的最低標準。
生態化農業建設
生態農業系統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著眼于系統各組分的互相協調和系統水平的最適化,系統具有最大的穩定性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Aibreche W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以來,各國都在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理論探討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對發展生態農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對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快速消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現實,我們應圍繞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技術革新、體制創新等經濟和技術手段,實施生態經濟農業發展模式,提升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國內學者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概念,即生態農業是一個“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通過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農業是在現代農業的負效應越來越突出的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中投入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能源、水資源的過渡消耗、化肥農藥及化工產品的大量使用,使環境污染加劇、增加使農業生產成本。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合理利用現有的生態資源。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圍繞營造藍天、碧水、綠色、清靜的生態環境,始終堅持不懈地把水、山、林、草、氣等生態環境資源擺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實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從這一理念出發,找到不同區域、類型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比如在處理發展訂單農業、效益農業與生態農業的關系上,離開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不行的。過去圍繞市場需求什么種什么,什么賺錢種什么之外,今后還要加上一條,生態保護是前提,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對有損于生態環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時的效益,也絕不容許干。比如在水產業養殖上,對滯澇區、行洪區進行嚴格控制,確保行洪滯澇的需要、水質的凈化;對那些宜林的濕地,積極發展人工濕地林,防止圖一時之利,造成對整體環境的破壞。
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農產品綠色質量安全日益得到人們關注和重視,綠色食品倍受青睞。受其影響,在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綠色安全成為籌碼,“綠色壁壘”日趨嚴格。從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態品牌的農產品。新一輪農業發展的競爭是以農產品綠色質量安全為主要特征的。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其本身的內涵要求我們要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產業的聯動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培養生態化農民
建設新農村,其主體是廣大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決定性因素。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體農民素質的提高,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培養新型農民”,應著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7年。據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文盲和半文盲數達到4300萬,占5.2%;初中以下勞動力比重高達79%,而農村初中以下勞動力比重更是高達91.2%。大量低素質人口集中在農村,直接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技術人員也比較缺乏。發達國家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1名農業技術員,農業從業人口中接受過正規高等農業教育的達45%-65%,而我國目前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科技人員0.0491,每百名農業勞動者中只有科技人員0.023人。顯然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因此必須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傳授和普及科學知識,培育新型農民,不斷增強廣大農民自主發展的能力。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