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們考慮自己的企業戰略時,準備做英文的出口網站。做新的網站就要有新的域名,就上網檢索,看到的是,日本制造、美國制造,所有重要國家的相關域名全被人拿走了,而“中國制造”這個域名,MadeInChina.com,當時在網上被人開價25萬美元,還沒有買主。再一了解,據說它已經這樣被叫賣多年了,給人的感覺是,它的價已經開得很高,但沒人愿意買。 于是,我說服董事會,把它買了下來。有人會有疑問:買它有價值嗎?我說,花多少錢也要把它買回來,因為它就是互聯網上的故宮太和殿,把我的財產抵押了,也不能讓“中國制造”這樣讓人在網上兜售。沒想到的是,買下這個域名不久,就被國內一家公司向知識產權組織投訴,說我們“侵權”,對這一域名的注冊和使用“具有惡意”。不過,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取證后,最終Made In China還是掛上了慧聰網的名號。近日又爆出消息說某國際知名的B2B巨頭欲將上線不久的MadeInChina.com慧聰網推上被告席,充滿生機的B2B行業在競爭之中充滿了懸念。 MadeInChina.com被人叫賣多年,點擊進去,看到的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價高而無人購買,似乎物非所值,但實際上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來訪問這個域名。我看,正因為它的意思很完整,Made In China,人們在市場活動中關注著它。只要把它做好,讓它成為有實際吸引力的B2B商務平臺,就會物超所值。 中國正在成長,“中國制造”也正在成長。近來,“中國制造”遭遇一系列的質量問題和糾紛,使得國際市場開始重新認識“中國制造”。其實,在國內,人們議論“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發展,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這一轉變顯得更為迫切了。 在我看來,B2B電子商務,應該成為“中國制造”的支撐點。中國的企業在競爭中攜手努力,在互聯網上巨大的B2B平臺上采購、銷售,溝通信息,經營業務,以在線經營的低成本,取代逐漸減弱的人力低成本,同時,在經營中創造更多的商業優勢。B2B,意味著中國人可能面臨著一次機會,在企業間電子商務領域里引領世界潮流,顯示自己的創造力。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網絡公司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仍占著上風,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中國公司注意借鑒歐美公司的企業制度,學習他們的創業經驗,而那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卻相反地在很大程度上將其創業制度變成了職業經理人的制度。這種情況意味著,那許許多多的“中國制造”的企業,可以借鑒網絡公司的經驗,在企業制度上有所借鑒,有所創新,同時,順應商業模式轉變的大潮流,展開自己的在線經營,那么,我們真的有機會,讓“中國制造”,在我們手里,成為一個強大的、不能被任何人忽視的品牌。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