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者的高度
無錫尚德太陽能董事長施正榮:國內有很多20年的太陽能的企業,在時間上他們領先了很多,但是為什么現在讓我們尚德搶占了機遇?我認為是與一個企業所站的高度有關系的。WTO保護期已經到期了,既然是經濟全球化,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應該站在全球的范圍內,給自己的企業進行定位,因為現在不存在國內和國外競爭,而是整個全球范圍的競爭。所以包括我們的政府、領導,都應該站在這個高度看待問題。我認為把市場、制造、人才、研發等等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優化的配置,而不是光看著眼前。如果站在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商機無限,而且是其樂無窮,利潤也不用像紅海那樣拼殺。
跨國公司的中國商業主義
基業常青的根本
伊士曼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葉鶯:比較歷史上一些重大革命,中國這樣的現代化革命是過去歷史上沒有的。想想看,歐洲的工業革命幾乎有一百年的時間,而且是從不同的產業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而中國也就是從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的時間,以這樣的速度達到今天這樣的成就,我覺得很大的程度是和中國的文化和傳統,以及中國勤奮向上的精神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的。
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當中的確做出了很多貢獻,最重要的是跨國公司可能帶來了過去它們在上百年的所累積的傳統和文化。我今天代表的是柯達公司,柯達公司在世界上作為一個品牌已經是獨步江湖150年了,中國有一句話說,富不過三代,為什么有一些企業能夠繼續的使它的基業繼續發展超過一個世紀以上呢?我想,如果中國想要在國際上繼續受歡迎的話,怎樣擔負起社會的責任就是上述問題的關鍵,而這個社會責任可能是很多國外的百年的老店之所以基業常青的一個很基本的支柱,也就是怎么樣取之于社會,回饋于社會。
中國企業的成長視野需要放大、拓寬
瑞典著名創新演講家、作家、企業家Fredrik Haren:我今天要講的不是中國企業如何從跨國企業學到知識,我建議中國企業要從中國企業本身學到知識,從昨天獲獎的一百強企業當中學到一些經驗和知識,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之一。我談起跨國公司能帶給中國企業什么樣的經驗呢?我來自瑞典,我會舉很多瑞典的例子,比如沃爾沃、宜家、愛立信這樣的公司,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有一個共性,就是成長之前,沒有把自身局限于一個瑞典的公司,而是很早走向全球化,這個也是中國的企業能夠學到的經驗之一。而是它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把自己定位為全球化的公司,所以說我也建議中國的這些公司在起步之前,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中國的框架下,不要以自己來自于哪個國家的框架下局限自己的發展,而是很早的時候,把自己建造成一個全球化的企業,以這種全球化的觀點來審視自己企業的價值。
要把跨國公司看成中國公司
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王輝耀:我覺得我們看待跨國公司的觀念上可能有一些改變,比如我們一直認為跨國公司是外國公司或者外來公司,實際上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的公司也是中國的公司。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曾經在加拿大呆過很多年,在加拿大政府的總理每次出訪的時候,每次帶了很多的公司,其中就有很多在加拿大的跨國公司,比如加拿大的GE,加拿大的阿爾斯通,加拿大的ABB等等。在中國政府以后出訪的時候,可不可以帶上中國的GE公司?這樣可能給中國給世界更開放的印象,不僅對中國公司要支持,對中國的跨國公司也是一視同仁的態度,這樣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中國企業缺什么?
法國巴黎百富勤融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朱東:實際上我們看到中國很多優秀企業的時候,包括生產管理上,包括成本的控制上,我自己來看并不亞于其他的一些跨國公司。不要覺得跨國公司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但是究竟我們缺什么呢?我覺得缺的是公司管制這一塊。公司管制是需要社會的整個商業環境去配合,當然這個也需要整個環境不斷地改善和提升,使得我們公司在一個非常好的氛圍之內。當然這個題目比較大,可能展開時間比較長。
最高的領導旁邊永遠有一個監督者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春巖:一個國家要做好需要法制,一個公司做好也需要法制和制度的問題。要落到實處來講,西門子的一個原則,就是四只眼睛原則。在任何一個大的事情上,任何一個比較關鍵的機會上,就要有四只眼睛,由兩個人決定,部門沒有一個是絕對的領導,最高的領導永遠旁邊有一個監督者。大家知道GE過去的總裁是誰,現在的總裁是誰,很少有人知道西門子現在的總裁是誰,為什么?因為西門子是集體管理的公司,如果公司內部沒有人問誰是最高領導,我們有一個CEC,中央管理委員會管理這個公司,每個人的權利幾乎是相等的,我們的CEO沒有什么大的絕對權利,我作為一個所謂的副總裁,我沒有那么大的權力,我能管理的事情只能是我直接管的事情。
如何在與狼共舞中變成狼
NEC通訊(中國)公司常務副總裁杜軍:1998年的時候,微軟在中國辦研究院,當時咱們的媒體鋪天蓋地,說這回狼真的來了,來到我們家里來了,過去研究人才都拉出去留學了,現在外企研究院就辦在中關村,這很可怕。八年過去了無論政府、社會、企業都對外企研究院評價很高的。這有一個溢出效應,過去八年在微軟、IBM、或大企業工作過的人才,再回到國內企業,甚至回到國營企業發揮的作用非常大,大家反過來非常正面的評論這事情,這就是從狼來了,到與狼共舞,到最后我們也變成狼。所以我主張繼續鼓勵外資和外資合作好處大于壞處。
全球化條件下的成長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其實跨國公司也是中國企業的一部分,所以我想成長中國也含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成長。提到中國企業的成長,必須要看到我們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成長,是在一個開放的條件下的成長。不可能現在說把外資企業趕走,我們自己發展,這個做不到。下一段中國企業要走出去,怎么樣和外資企業一塊走出去,我們要在這樣一個新的轉變增長方式的時候,更好的發揮跨國公司的作用,讓它不僅為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做貢獻,而且為中國轉變增長方式、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跨國公司的貢獻
INFOSYS技術有限公司CEO、執行董事林德茂:我們提到對國內貢獻,最主要的就是我們把現有的國內軟件人才,能夠培養成國際上一個通才。公司在對員工的培訓和職業化方面,比如公司對新員工招聘結束之后,我們至少有三個月的基本培訓,變成職業化的軟件人才,這個在一般公司來說,并不是很容易做的,但是在我們公司是一個基本的使命,對任何員工都要做到。
與中國的可持續性共享
諾維信中國副總裁柳永茂:我們在可持續發展上做的很有特色,我想告訴大家一點,我們不僅僅在中國開拓市場,我們也在中國創造新的需求并培育新的需求。我們和中國競爭者共享這個新的事物。比如90年代末,中國的酒精工業由于假酒案導致了它的萎縮,因為酒精企業是我們的客戶,如何幫助他們重新起來就成了我們的難題。美國20多年來把酒精用在汽車燃料里,既解決環境問題,也代替了汽車燃料里的有害物體,已經進行了20多年,而且進行的很成熟,為什么不挪到中國來?挪到中國來就牽扯到輕工、農業、環境、能源系統等等方面,當然我們做了很多努力,最后推動中國政府在中國使用燃料酒精,現在看來有十幾個省市開始采取燃料酒精,我們創造了很大的市場。
跨國企業的簇群效應
盛禹銘集團董事長張醒生:跨國企業在本土擴張的能動性越來越強,我們不妨套用一個經濟術語叫做簇群效應。跨國企業在中國基本上形成了這么一個簇群的核心作用,因此往往一家跨國企業在中國聘用的員工可能只有幾千人,可是間接為它服務的有很多。2003年我離開愛立信的時候,愛立信在中國4500人,為愛立信服務的周邊人員有5萬人。因此這樣會很自然地沿著我們工業經濟的規律去形成它的利益關系,因此限制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實際上限制的是中國的民族企業獲取發展的這種前景,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