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著一段被傷害的經歷。他們成功,但不快樂。”
撬開“理性行為”的黑箱
如果能夠找出領袖人物成功的秘訣,再行出售,估計會是一樁好買賣。因為在中國,幾乎人人都夢想著鯉魚跳龍門。
近幾年來,筆者也越來越對人如何成為他自身的問題感興趣,其中就包括成功人士如何成為成功人士的話題。當然是出于經濟學研究的興趣。
過去,經濟學自認為是一門研究資源配置的學問,而現代經濟學則更多自認為是研究人類行為選擇的學問。這種選擇既包括了人在不同的資源之間進行的選擇,也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選擇。過去,經濟學比較強調理性人會在不同的稀缺資源和行為之間選擇,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現代經濟學尤其是心理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則發現人在選擇中可能會受到更加復雜因素的影響,并不見得總是做出符合“純粹理性”的選擇。
雖然人接受了經濟學對于“經濟人”理性選擇的假說,但對“經濟人”究竟是怎樣進行“理性行為”的選擇過程總感覺是一個黑箱。撬開這個黑箱的關鍵,是深入到“經濟人”文化(包括宗教)與心理歷程中去。
企業家領袖的人格特質
今年,我參加了一個有趣的企業家領袖人格調查活動。結果很有意思,幾乎沒有一個企業家的人格是完善的。其中,有一類叫做“無法控制型”的人格缺陷,在調查對象中非常普遍。
“無法控制”并非指企業家無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或者感情沖動,恰恰相反,他是那種非常能夠控制自己情感的人。這是因為,他對自己要求很高,事事做得盡善盡美,所以他的“無法控制”并不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而是無法控制自己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
追求成功和進取心時常聯系在一起,并且在中國總是被賦予正面評價。然而,過度的進取心并非總是積極的。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好勝心太強,會妨礙他得到快樂。因為成功總是稀缺的,如果快樂總要和成功相聯系,那快樂實在是太少了。另外,過度的積極性還會促使一個人對下級以及身邊的人(包括家人)過度挑剔,從而帶來人際關系的緊張。
遺憾的是,15年來以我對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企業家們的觀察,他們幾乎總是在玩命地工作,幾乎總是在與人攀比,總是追求做大做強。因此帶來對自身的傷害和對親人以及員工的傷害。
人格缺陷與兒時經歷
而接下來的分析發現:幾乎每個人的人格缺陷都與兒時的經歷,尤其是受傷害的經歷有關。例如:克林頓是“無法控制型”領袖人格的典型。在他幼年時,母親改嫁給了一個吃喝嫖賭甚至經常動手打妻子的酒鬼。克林頓不得不自幼就保護母親,并在心里暗暗立下志向:一定要強大起來,不讓任何人欺負母親和弟弟妹妹。其結果,克林頓成了美國總統。
調查中有一位企業家領袖的情況與克林頓有些相似。解放前他生長在一個國民黨的官宦之家,地位在眾人之上,解放后卻一夜之間淪為賤民,在學校處處受到同學欺負。他外表馴服、寡言少語,內里掩藏的卻是一顆高傲的心,只要有機會就企求能一鳴驚人。結果改革開放后,他成了優秀的企業家。
小時候的生活背景之于人生,真好比是骨頭長在人身上,支配著人的全身,人卻經常渾然不覺。這次測試告訴我們一個成功男人的真相:幾乎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著一段被傷害的經歷。
追尋真正的快樂
因傷害而渴望成功,這樣的成功能帶來快樂,但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完全的快樂。克林頓成功了,但在漫長的時間里他不能真正快樂,并且在個人生活上步其繼父后塵,走上不檢點的道路。中國的許多企業家朋友也很少有真正快樂的。真正的快樂要從何而來呢?對此我將在《中外管理》雜志的專欄中繼續探討。
責任編輯:鄧羊格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