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毅,瑞銀證券分析師,2002年畢業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借由MBA經歷賦予他的抓住機會的能力,張毅實現了從經濟新聞記者到證券分析
師的人生轉變。“改變并非一夜之間,但是它真的發生了。”
跨入商學院:記者變身MBA
1998年,英語專業畢業的張毅加入新華社,在那里當了兩年多記者和編輯,之
后又在一家公關公司工作過。大學畢業后近四年的工作實踐,使張毅完成了從“內
向”到“內外兼修”的性格轉變。可是張毅覺得在新華社和公關公司的工作似乎缺乏深度,
他希望自己能夠精通某些領域的知識技能,成為行家里手。“改行做工程師為時已晚,而
之前的工作帶給我最大的好處是見多識廣,于是有‘萬金油’之稱的MBA成為我的上佳選
擇。”張毅當時這樣認為。
可是,即便MBA教育真的是萬金油,沒有學海無涯苦做舟的勁頭兒也是徒勞。
感受商學院:“值”就一個字
寒冬臘月,子夜,熱氣騰騰的火鍋,一桌指點經濟、激揚管理的年輕人……這不是
電視劇的場景,而是張毅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戰友苦中作樂的真實寫照。“那時候,每天十
幾個小時緊張學習之后的宵夜幾乎成為我寒窗苦讀的動力。”張毅說。
MBA在人前的風采是以背后繁重的學習壓力為代價的,張毅在二十幾門課和幾百
個案例的重壓下還投入了更廣泛的“社會活動”:到基金公司和投資銀行實習、為上海證
交所做咨詢項目、去倫敦商學院做交換學生、參加歐萊雅全球商業模擬大賽、組織金融
俱樂部活動。這些其實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學習,活動中,大家開始以更現實更積極的心
態在各種誘惑和壓力中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歸屬。
還好他可以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得到放松。在中歐,每周都有令人應接不暇的
講座、論壇、酒會以及各類體育賽事,還有每次考完試后的瘋狂Party。張毅
說,“也許這就是國際化的現代職業經理人的生活方式。”
從開學前夕在上海交大狂補高數到畢業典禮,兩年的MBA生活被張毅形容為“一部
電視劇的題材”。無論是苦還是樂,張毅的“總結報告”就一個字——值。在中歐的加油充
電幫助他成功進入了夢寐以求的金融行業。
經歷商學院:看我72變
“改變并非在一夜之間,但是它真的發生了。早在當記者時我就對金融產生了興趣,不
過僅僅寫兩篇報道無異于隔靴搔癢。在中歐學了七、八門金融和投資的課程,結識了不
少金融界的精英,還去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中心實地考察學習了三個月,總算闖
進了我原本望塵莫及的投資銀行。”張毅說。
看來MBA這個“萬金油”真的在張毅身上發揮了作用。畢業時,張毅已經從一個財
經記者轉變成投資銀行的證券分析師了。張毅用“脫胎換骨”來形容這種改變,“無論是對
工作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角度及方法,還是交際圈子以及人脈關系,所有的變化都能讓
我覺得今非昔比。”
盡管張毅說找工作的成功與否跟運氣如何有很大關系,但是我們依然堅信,機會只
青睞有準備的人。“有付出才有回報。中歐留給我們的不是一張鍍了金的文憑,而是追尋
夢想的動力和創造幸福的能力。”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