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EMBA時,西方經典管理教育會教給學生管理學的精髓之一,即引導和鼓勵員工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
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味照搬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操作方法,往往不適合東方的創業型公司。
怎么引導和鼓勵員工做正確的事情、正確地做事,就是個很實際的問題。
用做“加法”的方式(獎勵)還是用做“減法”的方式(懲罰)?
有2個例子讓人印象深刻。
其一,管理“遲到”
公司剛成立的時候,人員招聘難度大(后來發現大公司人員也未必好招),團隊總計30人,主要以年輕的“80后”業務人員為主。
管理團隊決定公司每天早晨上班后就開晨會。結果發現每天都有人遲到,真正要到正式開會,大多時候要等上半個小時。
因為這樣的“小事”,炒人似乎有點小題大做,同時新人又不容易補充。這事很讓人撓頭。忽然想到EMBA教育說要鼓勵正確的,于是不遺余力地表揚那些從不遲到的員工,并且對當月不遲到、早退的員工加發獎金(這就是我說的加法,當然獎金額不是很高)。
效果呢?兩個月后統計發現,遲到不僅沒減少,反而略有增加。這讓我備感迷惑,不得不四處請教:怎么能減少遲到?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遲到的,按行政制度扣錢就是(做減法)。
于是重新審視一番,把制度做成逐級加倍扣款模式:每月第一次遲到不扣錢(人性化管理),第二次每人扣5元(象征性懲罰),第三次10元,第四次20元,第五次50元……試行2個月內,有兩三個人被扣到過50元。兩個月后,遲到現象下降大半。
其二,管理“薪資”
對業務人員的招聘,最終能不能成功,主要問題都是集中在待遇和考核上。給業務人員定合適的基本工資,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我們最開始招聘人員的時候,定的工資比較低:底薪600元,完成基本工作、每天走訪6家客戶再發600元。這個做法,一是保證在最低工資保障線上,二是以做加法的思路,鼓勵員工完成基本工作。結果根本沒人應聘,應聘者認為底薪只有600元太低。
于是重新定工資標準:底薪1200元,每天必須完成走訪6家客戶的要求,少幾家就扣相應的錢數,這個方法又讓人回到減法的管理方式。結果應聘人數大增,招聘難問題初步解決了。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兩種底薪都是1200元/月,差異是在背后的管理邏輯:對做得好的人加以獎勵,還是對做得不好的人予以懲罰?
總結下來,西方文化里,對做對事情的孩子表揚,鼓勵孩子自主嘗試新事物,都指向“用獎勵引導成長”這條路。不難看出,西方經典管理的重要思路之一,也是做加法,即讓做得優秀的人有更多機會,讓其優秀的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更擅長發揮人性的優點和優勢。
反觀我們的東方文化,從小強調“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老師要嚴格教育學生,教而不嚴就是老師不負責任;“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要對犯錯誤的孩子予以體罰。我們從小被老師點名批評、罰站、請家長、寫檢查,成長中到處是心靈創傷。教育的結果就是,孩子們長大后,對所謂的“對”的獎勵的接受程度,不如對“錯的懲罰”那么深。
同時,由于創業期企業沒有足夠的預算支持正規的入職培訓和導師制度,反映在管理上就必須有變化——處罰在現實中可能更立竿見影一些。
不過,千萬不能迷信“減法”的效果。實際上,隨著企業的發展,減法的效果會越來越差,“加法”的長期效果則會逐步顯現。
有長期生命力的公司,一定是“加法”做得更好。
管理者在實踐中,要注意平衡這兩種方法,尤其在培養團隊、成就員工、不斷創新等方面,加法更能取得明顯成效。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在職MBA與全日制MBA區別明顯。學習模式上,全日制全脫產,在職則有周末、集中等靈活形式。報考人群,全日制多應屆生或想轉行新人,在職以企業中層和創業者為主。培養...
在職MBA聯考備考資料需覆蓋管綜和英語二。管綜可選用《數學分冊》《邏輯精點》《寫作高分指南》,英語二推薦《詞匯的邏輯》《歷年真題詳解》等。搭配歷年真題與模考卷,...
北京在職MBA報考,若為國內院校,一般要求本科畢業滿3年、專科畢業滿5年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通常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一定工作經驗等要求,部分接受大專學歷。報考后攻...
在職MBA報考難度適中,與全日制MBA同考管理類綜合能力和英語二,科目較少且內容側重基矗近年國家線穩定在167-175分,多數院校分數線與國家線持平,合理備考后...
自考本科生畢業后能報讀在職MBA嗎?自考本科生畢業后能報讀在職MBA。按教育部規定,有本科畢業證就能直接報考,報考條件與全日制本科一樣,無歧視。只要滿足學歷、年...
北京在職MBA上課時間以周末班、集中班為主,周末班多為每周六日或單周日授課,集中班為每月集中幾天學習,靈活適配職場節奏;畢業后可獲碩士學位證(與全日制效力一致)...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