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
一、意識的起源 1、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由一切物質都具有反應特性到生命物質的刺激感應性;由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由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到人類意識的產生。
2、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的產物。勞動是人類產生的決定性環節,因而也是意識產生的決定性環節。首先,勞動使猿腦變為人腦,從而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器官。其次,勞動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沒有語言,就不會有思維和意識。再次,勞動豐富了意識的內容,推動了意識的發展。
二、意識的本質 第一,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1、人腦為什么有這種機能,這首先與人腦是高度發達、嚴密組織起來的物質分不開。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覆蓋了大腦兩半球的表面的皮層,是人腦的主要構成部分,它是支配一切感覺和意識活動的總樞紐和中心。人的大腦約由100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神經細胞有著非常細致、嚴密的分工,在人的大腦皮層中還產生了專門的語言中樞,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神經細胞是組成神經元的本體部分,大量神經元組成極其復雜的神經網絡系統。這個網絡系統就是人腦進行思維和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人腦具有產生意識的功能,還因為人腦不僅有第一信號系統,而且具有第二信號系統。
動物是通過反射活動同周圍世界發生關系的。動物的反射活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條件反射,一類是條件反射。前者是指動物對與其機體生存直接相關的實物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活動,是先天性的,是動物的本能。后者是動物對代表某一實物刺激的信號而引起的反射活動,它是動物通過自己的經驗建立起來的,是后天的,也是可以改變的。所謂第一信號系統就是指以實物的刺激為“信號”而引起的條件反射,這是一般高等動物都具有的,它是動物心理產生的生理基礎。
所謂第二信號系統就是指對非物質的東西(如語言、文字等)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動。第二信號系統是人腦所特有的,由于有了這一信號系統,人腦就能克服實物的局限。就是說,人腦除了能對直接的實物刺激引起反射活動外,還能對間接的語言文字的刺激引起反射活動,人腦這種反射活動就是意識活動。
2、意識活動是建立在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的復雜的神經反射活動,是人腦特有的功能。
第二,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1、意識就其內容而言,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只有當客觀外界的事物和現象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并通過神經系統傳達到大腦,再經大腦改造制作之后,才能產生意識。所以,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2、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因而具有主觀的特性。
首先,意識的主觀性表現在反映的形式上。其次,意識的主觀性還表現為不同主體對同一對象的反映可能不一樣。再次,人們可能近似正確地反映對象,也可能歪曲錯誤地反映對象,形成一些荒誕的意識,這是由于反映本身的曲折、復雜性所造成。
三、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1、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即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識活動是一種主動的創造過程。這種創造性不權表現為意義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在思維中再現事物的本質;而且還突出地表現在能通過想象在思維中創造世界上沒有的新事物。
第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開的,總是帶著一定的目的和計劃而進行的。人在行動以前,總是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條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據這種目的構建準備實行的計劃。實踐就是在這種目的和計劃指導下的行動。
第三,意識的能動性突出表現在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上。反映客觀世界并不是比較終的目的,“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意識活動雖然不是實踐活動,但它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識能反作用于主體,影響人體的生理過程和活動。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事實。一個人精神是否愉快,心情是否舒暢,對于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有重要的影響,就是意識反作用于意識主體的表現。
2、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性,使這種改造獲得成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其次,必須具備必要的物質手段。再次,意識能動性的發揮還同事物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
3、意識能動性的實現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實踐。
四、意識和人工智能 第一,人工智能的含義。人工智能是指用機械或電子計算機來模擬和代替人類的某些智能。
第二,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意義。首先,它具有重大哲學意義。其次,它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第三,人工智能和意識的關系。
其一,人腦或電腦的活動機制根本不同。人的生命有機體是人腦存在和活動的基礎。人腦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抽象的精神活動。電腦是一種機械的物理裝置,它模擬人腦的思維活動,是純粹機械的物理過程。
其二,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而人工智能沒有社會性。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具有社會性。人腦的意識活動構成人的精神世界,包含豐富的感情內容。電腦所表現出來的智能是對人腦意識活動的模擬,不具有社會性,不包含感情的內容。例如,人在意識指導下的行動,總是要考慮到由這種行動所引起的后果,盡管人不能預料到行動的全部后果。而電腦表現出來的智能只是執行特定的指令,并不考慮什么社會效果;電腦的動作是對特定指令的執行,完成這種動作本身不具有任何社會意義。
其三,意識活動具有能動的創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這種創造性。人腦的思維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它能不斷地提出問題,發現新事物,并通過實踐創造出屬于人的新世界。電腦必須接受人的“指令”才能開始工作,而這種“指令”是通過人腦預先將思維過程形式化和符號化,以一定的信息輸入電腦的,這種情況清楚地表明:總是人腦的思維在前,電腦的模擬在后。這就決定了電腦本身提不出任何一個新問題。就是說,不論電腦有多么強的“記憶力”,多么快的運算速度,多么精確的邏輯判斷能力,它都并不是能動的,它不可能具有像人腦那樣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根據電腦與人腦這些本質的區別,可以斷定思維模擬不可能在整體上達到或超越人腦思維的水平。的確,電腦將是不斷進化和發展的,但人腦也是不斷進化和發展的。應當是人腦思維的發展決定著電腦模擬思維的發展,人腦的思維決不會完全被人工智能所控制和支配。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