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原位于四川省樂山市郊區(qū),“七五”期間部分遷至成都市,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變研究實驗基地。全院現(xiàn)有職工1700余人,科技人員11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7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55人,中級研究人員434人。
我國受控核聚變領域的第一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于1997年在我院建成并投入運行。本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包括等離子體約束、平衡、加熱實驗與理論研究以及高壓大電流、超高真空、強磁場、強流離子源、微波加熱、自動控制、復雜信息獲取與處理、低溫深冷、超導、大型電物理裝置設計建造與維護維修、聚變堆工藝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經過40多年的艱苦奮斗,建成了22個受控核聚變等離子體實驗研究裝置,開展了一系列物理實驗。特別是1984年建成的中國環(huán)流器一號(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國環(huán)流器新一號(HL-1M)兩個中型托卡馬克裝置及其實驗研究成果,代表了當時我國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的水平,處于國際上同類型、同規(guī)模裝置的先進行列,并在探索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托卡馬克裝置中國環(huán)流器二號 A(HL-2A)于 2002年建成,2003年在該裝置中首次實現(xiàn)偏濾器位形放電,把我國核聚變實驗研究的整體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之后經過三年努力,完成了“中國環(huán)流器二號A裝置配套與完善建設項目”,使這一核聚變裝置具備了更為強大的加熱能力和時空分辨等離子體診斷系統(tǒng),實驗裝置研究水平步入到一個新的臺階,具備了開展近堆芯等離子體物理實驗的能力。近幾年在HL-2A裝置上成功開展了偏濾器位形下的高密度實驗、超聲脈沖分子束、低混雜波等專題改善約束實驗研究,在等離子體約束和輸運、大功率電子回旋波加熱、加料及雜質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創(chuàng)新性科研成果,充實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數(shù)據庫,為“十二五”核聚變能源開發(fā)和完成ITER計劃任務奠定了基礎。HL-2A已實現(xiàn)高參數(shù)條件下連續(xù)重復穩(wěn)定的偏濾器位形放電,運行參數(shù)達到:縱場2.7T,等離子體電流450kA,等離子體存在時間6s,等離子體密度達0.8×1020 m-3,能量約束時間達150ms,等離子體總儲能達78kJ,電子溫度5keV(約5500萬度),獲得了我國目前托卡馬克裝置比較高等離子體電子溫度,標志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再上新臺階。在聚變堆設計與工藝材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具備了開展聚變堆物理設計、概念設計、工程設計以及聚變堆堆材料和聚變堆堆工藝的研發(fā)平臺。2009年4月,HL- 2A 在國內托卡馬克裝置上首次實現(xiàn)高約束(H模)運行模式,獲得的等離子體儲能達40kJ,離子溫度達2.8keV以上,等離子體約束改善因子達2。這是我國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進展。
本院作為國家ITER計劃的技術支撐單位之一,自2003年以來,先后承擔了科技部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fā)展研究專項任務,承擔了ITER的磁體重力支撐結構、屏蔽包層模塊及第一壁、放電清洗與氚送氣系統(tǒng)、中子通量監(jiān)測系統(tǒng)和偏濾器朗謬爾探針系統(tǒng)等研制任務,以及ITER氦冷固態(tài)實驗包層模塊的詳細設計與關鍵工藝技術研發(fā)任務,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
80年代中期,本院部份科技人員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zhàn)場,致力于核聚變與等離子體應用技術的成果轉化。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滲注鍍技術集成試驗平臺,成功開發(fā)出多種等離子體復合表面處理工藝;形成了離子鍍膜、離子注入、微弧氧化、低溫改性、等離子體炬和納米粉末制備等優(yōu)勢項目,以及玻璃貼膜、中大功率特殊電源和數(shù)字真空計等優(yōu)勢產品。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科研與日常生活等領域,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按歐盟標準設計、生產的表面處理設備出口歐盟,實現(xiàn)了整機出口發(fā)達國家零的突破。
本院的研究與開發(fā)工作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瞄準國際前沿課題與先進水平,廣泛利用國際合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目前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及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等3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及企業(yè)建立了合作關系。我院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第十三屆“國際托卡馬克物理活動”(ITPA)診斷會議、第九屆“中日聚變/裂變及先進能源系統(tǒng)材料會議”等國際會議。每年都有外藉科學家來院講學、進行學術交流或短期技術合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院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國外工作、進修和學術交流。隨著ITER計劃的實施,我院不斷派出人員參加ITER計劃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到ITER國際組織任職和工作。建院40多年來,全院已取得了5000多項科研成果,獲部省級成果獎40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本院十分注重人才培養(yǎng),分別于1978年和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批準招收、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經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已培養(yǎng)出300多名碩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此外,我院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參加ITER計劃,造就和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研人才和聚變工程技術骨干。
2000年本院與成都理工大學合作在樂山基地創(chuàng)辦了“成都理工大學樂山學院”,該學院2003年發(fā)展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主要從事本、?茖W歷教育。
根據國家核能開發(fā)規(guī)劃,“十二五”期間,我院將以“十一五”形成的能力和技術為基礎,充分抓住ITER建造期間的良好的國際合作機遇,充分利用HL-2A及其升級改造后的裝置以及承擔的ITER計劃項目,發(fā)展聚變關鍵技術,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建設聚變堆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發(fā)平臺,為我國開發(fā)核聚變能源奠定基礎。同時,大力發(fā)展等離子體應用技術和非核優(yōu)勢技術,創(chuàng)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接收調劑專業(yè)
核能科學與工程 13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7
核技術及應用 4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2
2017.03
電信科學技術第五研究所(成都)2017年電信五所、中電十所、中電二十九所調劑信息如下
......
22
2017.03
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調劑辦法......
22
2017.03
根據報考我校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考試情況,我校有部分專業(yè)可接收調劑。有意向調劑到我校的考......
22
2017.03
動物醫(yī)學院本年度尚有少量非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指標。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考生可申請調劑......
22
2017.03
我校部分專業(yè)有調劑名額(缺額信息至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調劑服務系統(tǒng)可查詢,該系統(tǒng)以下簡稱“調劑系......
22
2017.03
因體育學院有部分專業(y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現(xiàn)需要接收院內調劑具體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