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茖W歷可報研
2002年 報名年齡放寬
2003年 考試改革招生自主
2004年 放寬體檢要求
2005年 全面試行網上報名
2006年 嚴格在職人員資格認證
2007年 讀研究生開始收費
考研熱是否到了“拐點”?
2001年,全國只有46萬人報名考研,到了2006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127.5萬人,而今年全國考研人數僅比去年微增7000人,持續高溫不下的“考研熱”多年來首次降溫。上海、北京、廣東、遼寧、湖南等地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同時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國共有38322人報考天津市研究生招生單位,而今年這一數字下降到36355人,降幅超過了5%。
近年來,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考不考研已經成為每個大學畢業生必須面臨的選擇。然而,考研路到底有多苦,考研族的心態究竟如何,考研熱是否真到了“拐點”?一位連考三年的考生體會可能更為深刻。
第一年 匆匆上陣名落孫山
畢業于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的齊立巍,從小到大都是個好學生。2001年,他以611分(文科)的高分,考入南大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入學時,他壓根沒想過畢業以后的去向問題。然而,四年的大學生活轉瞬即逝,2004年秋天,他面臨著就業還是考研的選擇。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考研,因為身邊的人都在考研,而且提高學歷也能增加將來就業的資本,于是將目光瞄準了北大經濟學院。
“其實第一年準備的時間并不是太長,雖然每天也是起早貪黑地看書,但沒有太大的壓力,心態比較平和。初試成績還不錯,376分,進了北大的復試。可復試著手準備有點兒晚,接到復試通知書后才開始復習,匆匆上陣難免名落孫山!
第一年的考研讓齊立巍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考研一族的龐大, 2004年全國考研人數為94.5萬人,而2005年一舉突破百萬大關,迅速增加到117.2萬人,增幅高達24%。
感受變化:
變化一:從2005年起,全國考研嘗試網上報名,網絡“塞車”的情形讓考生們印象深刻。
變化二:在英語統考中取消了聽力部分內容,將聽力的考核放到復試階段進行!
變化三:在英語閱讀理解部分內新設了“選擇搭配題”。此外,英語新增加了一篇作文,使作文考試變成兩篇。
第二年 專業課“馬失前蹄”
第一年的落榜對齊立巍而言,并沒有太大的打擊。畢竟,北大考研競爭的激烈程度在全國首屈一指,比如北大經院錄取比例大概是1:20,而南開經院則是1:10左右。何況,第一年他的強項數學考了130多分,政治也超過了80分,證明他的實力還是有的。
“既有些不甘心,想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又覺得自己頭一年沒有盡全力,還有潛力可挖,加上也很向往北大的環境和氛圍,所以第二年繼續報考北大。不過,第二年考研,我的想法難免有些多了,沒想到會在專業課 ‘馬失前蹄’,初試就慘遭淘汰!
這一年,讓齊立巍比較感慨的就是全國統考的政治和數學“有點簡單”,結果各地高校的復試分數線全面飆升!拔业囊粋同學考了410多分,這個成績在往年可算是絕對高分,沒想到竟然沒有達到他所報考的復旦大學金融學專業的復試分數線。”
感受變化:
變化一:政治取消辨析題,而出題形式也越來越靈活。比如分析題都是從一個現實的時事或者故事為切入點,來分析有關原理。
變化二:英語又出現新題型——排序題和標題內容搭配題。
第三年 連考三年終成正果
“能堅持連考三年研究生的人并不太多。其實我也想過不考了,干脆找工作吧。可仔細一想又覺得,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早晚總是要上研究生的。既然工作兩三年以后還得再考,不如現在辛苦點兒一口氣考上再找工作,這樣就業時的起點也能高一點兒,就相當于提前進修唄!
為了加大保險系數,這次他放棄了北大而轉考南開經濟學院的研究生。也許是因為考母校心里比較有底,這次他發揮得十分出色。在政治和數學難度比去年有所回升的情況下,他反而考出了407分的高分,不僅遠超復試分數線,而且在復試中也順風順水地通過。
堅持三年終于實現了成為研究生的夢想,他覺得,“不考一次研,不算大學生。尤其是那些起早貪黑、付出了那么多,到后來還沒過分數線或者初試過了復試沒過的人,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外人難以想象的。不考研或者沒有全身心投入的人,是體會不到的!
感受變化:
變化一:北大、清華等全國17所高校試點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研究生收費制正式開始試點。
變化二:考研熱開始降溫,報考天津的考生人數減少,據說僅報考南開經院的考生就減少了近千人。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