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奎鄧論沖刺總結的重要材料分析題
一.注重社會公平,理順分配關系,建設和諧社會結合分配問題加以分析1.總結材料
(1)我國5%的人占存款總額的60%以上,富豪人均資產達2億美元。
答:以上材料表明社會財富開始集中到少數人手里,貧富差距過分懸殊是當前我國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現。
(2)城里人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三倍
答: 城鄉/地區/行業收入差距過分擴大,是當前我國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現。
(3)我國基尼系數超過0.4的警戒線,是貧富差距過分懸殊的重要指標
(4)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不明顯,收入分配的稅收調節制度不健全。
2.客觀依據(形成原因)
①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市場經濟又強調效率優先,是造成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直接原因;
② 監管制度不健全,出現相當數量的非法收入,遠遠高于勞動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眾比較為不滿的焦點問題;
③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相對落后,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
(3)政策和措施
按照全面注重社會公平的方針,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調整,取締非法收入,即調整過高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擴大中等收入隊伍。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擴大就業,提高福利水平、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具體措施,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差距過大的問題。
(4)相互關系,即解決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要正確處理以下關系:
①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② 先富和共富的關系;
③ 既要反對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又要反對平均主義
其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可單獨考
(1) 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從根本上達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2)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首先提倡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推動了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為實現社會公平也就是共同富裕創造了物質基礎。但同時又出現了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的嚴重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社會主義公平
(3) 所以,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重新強調:全面注重社會公平.在不影響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地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達到公平與效率的內在統一。
(4) 政策措施(參見上題“一個方針,三項政策,五大措施”)
二 增長方式轉變
1總結材料
以上材料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快、過熱,一方面主要依靠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從2000年起? 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年均20%以上,2004 年為40 % ,個別產業、行業主要是第二產業中的資源性產業、行業(鋼鐵、水泥、電解鋁以及汽車,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60%左右;另一方面,過快發展,發展過熱的資源性企業、行業.又主要是第二產業的低端產業,主要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導致資源能源短缺,結構失衡而且產業結構水平低,比例失調,粗放型增長嚴重抬頭。
(2)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① “十五”期間,資源型企業、行業即第二產業中的重化產業發展過快、過熱、過于依靠投資拉動增長,粗放型增長嚴重抬頭;
② 我國進人工業化中期和現代化起飛階段,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然要求轉變增長方式;
③ “十一五”期間資源不足的矛盾將更加更出;
④ 提高國際競爭力面臨巨大壓力;
⑤ 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3)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的政策措施:
①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
② 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③ 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
④ 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型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節約與開發并重.節約為主:
⑤ 深化改革,通過市場機制和國家宏觀調控引導增長方式轉變,關鍵是建立包括政績考核機制在內的體制機制
三 新型工業化道路
1材料角度
(1) 傳統工業化的比較大特點:發達國家對外侵略和掠奪
(2) 傳統工業化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而且出現過嚴重的失業問題
(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同樣出現了資源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嚴重問題。而且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4) 十六大關于新型工業化的政策主張
2總結材料資源人均占有量數據
答:以上材料表明我國人均占有量不足,使資源能源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嚴重制約今后5年要把單位資源消耗降低20個百分點/04年GDP占世界4%但鋼鐵水泥電解鋁占到30%能源消耗零時美國/日本/印度的**倍
答:以上材料表明我國資源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使我國經濟發展資源能源制約更加嚴重。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三大依據
① 是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做出的重大決策。
② 是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
③ 是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
4.政策措施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產業政策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
四.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1材料分析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高速增長,但在(教育、科學、文化,國家衛生、社會保障、社會就業以及反貧困、反腐敗根據材料回答)等方面社會建設嚴重滯后,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偏離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方向。
2相互關系
① 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
② 發展經濟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
③ 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
五 怎樣落實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是針對2003 年抗擊非典期間,醫療衛生事業嚴重滯后,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峻挑戰提出來的,強調以人為本,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是針對近年來經濟發展過快過熱,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提出來的,強調經濟本身的協調發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2政策措施(三個堅持)
(1)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 堅持以人為本
(3)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寫幾個就可以)等五個統籌相互關系
① 以人為本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
② 發展經濟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關系;
③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四,五是包含關系答案互相都可以用
結合:
怎樣正確認識、正確處理以人為本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
1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問題,一切經濟社會發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索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不但滿足人的物質生活享受還要滿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比較根本的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發展的主題,所謂的科學發展關鍵是發展經濟,集中精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滿足比較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3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又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而且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六.怎樣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建設和諧社會?
1出題角度:
(1) 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和特點,物質利益矛盾日益突出
(2) 由于不同 的所有制關系和不同的分配方式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互相之間的矛盾突出
(3) 群體事件日益增多,矛盾對抗性日益增強,解決矛盾的難度增加
(4) 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復雜。
(5) 新形勢下,干部與群眾關系復雜,腐敗反腐敗成為焦點問題
2.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政策和措施:
(1)以代表比較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2)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努力滿足比較廣大人民的物質 文化需要。
(3)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4)各級黨政領導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實際困難。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5)堅持民主和法制的方針,引導廣大干部和群眾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內解決問題,努力形成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溝通渠道,協調機制。
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性
① 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目標:
② 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表現:
③ 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方向:
④ 是進人現代化起飛階段,各種矛盾凸現的必然要求。
4.與毛概結合
①性質:人民內部矛盾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
②地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③“正處”總方針: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國家。(現在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④“正處”基本方法: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
⑤毛澤東以上觀點的局限性:
(1) 講民主,忽略法制
(2) 民主方法是政治,說服教育是思想工作,總體上是用思想政治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而改革開放以來,根本的一條,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