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校各項考試臨近,記者采訪時發現,一些高校的通宵教室里出現怪常的風景,熱水壺、枕頭、零食、被子等家當,居然被大學生搬進教室,而這其中以考研學生居多。
據悉,為了方便復習,一些大學生居然把教室當寢室,通宵達旦做比較后的沖刺。專家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
教室快變成了寢室
昨天(26日)晚上10點半,記者來到同濟大學某自修教室,發現有好幾位挑燈夜讀的考研生占據了教室后排的“寶地”。一些同學的桌上,鋪得滿滿當當,熱水瓶、高樂高、阿膠蜜棗、枕頭、棉衣……仿佛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正在復習的一名男生對記者說,考研日期越來越近了,看到其他“考研族”都在拼命復習,他心一橫,就通宵達旦地在教室看起書來。他一臉疲憊,苦笑著說,晚上肚子餓了,就咬幾口買的面包,看書累了,就在帶來的枕頭上趴一會兒。
“在教室里,為了比較后的沖刺,顧不上吃飯、睡覺的大有人在。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課還沒有復習完,怕自己比別人看的復習材料少,試題做得少。”在寢室安家,他也是出于無奈,“以前聽說考研的人過的是苦行僧的生活,如今自己體驗了,確實是這樣。”
同濟大學交通與運輸學院的小潘,也是這么一個把“家”搬進教室的同學。“教室里考研生扎堆,有不懂的問題隨便拖一個就能請教。況且,現在天氣寒冷,教室里空調開得很暖和,我當然就把教室當家了。通宵復習一晚上,明天睡個懶覺再接著復習。”
“安家族”多為考研生
記者發現,在滬上一些高校,考研生在教室里“安營扎寨”、通宵復習的狀況很普遍。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小孫說,在他們學校,有不少考研生這么做,大家為了迫在眉睫的考研,都拼了。但小孫表示,“安家族”的主力,基本上是考研大軍。但也有一些大學生,為了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臨時抱佛腳”,加入到日益龐大的教室“安家族”中來。
上海大學的考研生小馬說,許多大學生都是“夜貓子”,晚上精神特別好,所以通宵復習不足為奇。“疲倦了,就裹上帶來的棉衣打個盹,醒了繼續看書做題。倘若實在熬不住,就往臉盆里打點水,洗把冷水面,人馬上就清醒了。”小馬向記者推薦了他的“不困”秘笈。
【專家意見】
考前要勞逸結合保證睡眠
針對這種現象,同濟大學心理學教授陳增堂說,長期高強度的復習,會使人的身心處于一種失衡狀態,產生郁悶煩躁的情緒。晚上通宵復習,把教室當寢室,這樣的做法有些不妥。考研既是拼腦力,也是拼體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比較重要,要懂得勞逸結合。
他說,心理咨詢室比較近也接待了不少考研生,他們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考研綜合征”,恨不得不吃不喝不睡,一天24小時全部用來復習。陳教授說,考研學生們不必太患得患失,把身心狀態調節過來,考試才能發揮好。聊天、散步、聽音樂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