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2006年考研政治需要背誦的知識點(筆記)

來源:張俊芳 時間:2006-06-24 23:41:04
辨證法(6個)

  一、發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是過程的集合體,發展是前進性的運動,發展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根本法則。


  二、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和諧社會)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


  它有兩個基本含義: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②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條件。第二,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第三,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方向。


  三、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辨證關系(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辯證關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辨正的否定觀(否定的辯證性質):


  辯證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環節和聯系環節。揚棄。


  五、原因和結果的辨正關系:


  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如果把兩個具有因果聯系的現象從普遍聯系中抽出來加以考察,原因與結果的區分是確定的,如果把它們放在世界無限發展的鏈條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結果的區分則是不確定的。同一個現象是在一種關系中是結果,在另一種關系中則是原因,反之亦然。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互為因果。


  六、可能和現實的辨正關系: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①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在人類社會一切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都需要人的自覺活動


  認識論(6個)


  1、認識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創立了能動的反映論,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指出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其主要內容是: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2)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性的反映


  (3)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


  (4)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5)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有真實的反映和不真實的反映


  (6)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2、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


  在認識系統中,認識主體是首要因素,對認識活動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同時,認識主體比較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擔負著使實在客體向觀念轉化的任務。具體表現在:①主體通過能動的活動,把物質存在的某一部分納入到認識活動中,使其成為認識的客體同主體結成認識關系。②主體通過認識工具作用于客體,使客體信息為主體所 接受。③主體對客體信息進行能動地加工,整理和重構。④主體對客體信息地意義,含義作出解釋和概括。


  3、實踐與認識(理論)的原理:


  綜合原理:①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依賴實踐。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②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無限反復和無限發展的過程。③主體與客觀,認識與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4、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的。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5、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真理標準的辨證法):


  (1)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辯證統一,這就是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


  ①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實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②實踐對一切認識比較終都能作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這一點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3)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是指:


  ①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因此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不能完全駁倒或證實現存的一切認識。


  ②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6、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


  ①思維方法對認識的比較基本的功能,就是使雜亂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維客體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合理的聯系。


  ②思維方法對于思維的具體操作運行有重要的規范作用。


  ③思維方法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認識活動的成果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正確性的程度。


  歷史觀


  1、人與自然的關系(歷史觀的起點)


  2、社會基本矛盾學說


  3、社會意識理論:2大活動


  4、人的學說


  社會基本矛盾學說


  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辨正關系(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


  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


  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和發展。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①上層建筑必須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②上層建筑用政權力量和思想影響,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有害于自己經濟基礎的舊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殘余作斗爭。


  ③上層建筑對自己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適合自己經濟基礎的要求。


  2、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準)


  (1)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2)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比較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使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引起生產關系相應的變革;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筑領域的變革。


  (3)整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從生產力發展到生產力解放的循環,實質上是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層層決定和層層反作用的關系。其中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比較終動力和源泉。


  3、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作用表現在:


  (1)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和現實的生產力,為人類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


  (2)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


  (3)在當代科學技術使第一生產力


  (4)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生產者的方方面面,并通過解放人們的思想、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等表現出來。


  社會意識理論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正關系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社會精神生活,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反映。社會意識包括社會的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表現在: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和發展。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阻礙作用。


  2、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


  ①意識形態和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意識形態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④意識形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⑤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人的學說


  1、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


  社會規律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由人們有目的的活動構成的。人的自覺活動是指人的有目的有意識指導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動和活動。


  a 社會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


  b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c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


  d 人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同時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e  社會進程是無數交錯的力量形成的歷史“合力”。


  f  社會規律具有客觀性


  g  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是可以統一起來的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


  綜合原理:


  (1)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比較終決定力量,而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比較基本的條件。


  (3)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它們的實踐經驗是精神財富的源泉,同時人民群眾也參加了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力量。


  (5)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6)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作用受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精神條件等的制約。


  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觀點,它包括:堅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二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欧美日韩乱国产综合 | 日韩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 在线能看三级网站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密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