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辦學方向
一個學校對學生的入學要求往往比較能體現該校的辦學方向。上文提到,一些大學的傳播學系致力于為媒介培養人才和為社區學院培養教師,面向全世界招生,多少體現了美國式的民主思想——注重“起點上的平等”,即受教育的機會均等。申請入學者必須擁有學士學位,比較好是傳播學的。如果申請人只有傳播學以外的領域的學士學位,入學后要先修數門傳播學的本科課程才能被接納為碩士生,修習專業碩士課程。至于本科階段的的學習成績,在美國大學里以GRADE POLNT AVERAGE來計算。要符合入學要求并競爭獎學金,本科階段學分的GPA通常都要在三分以上,也就是說,大部分課程都有B或B以上的成績。外國學生TOEFL成績必須高于550分。在某些入學競爭更激烈的學校, TOEFL成績要求更高。校方對申請人的研究生院入學考試成績沒有作具體規定,但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語言和數學能力兩項的單項成績均應在500分以上。此外,每個申請人還應由三位教授或雇主推薦,申請人自己也要寫一篇1000字的文章論述為何要攻讀傳播學的碩士學位。比較后這項要求不可忽視。注重個人獨立和個人奮斗的美國人,強調的是個人的選擇,校方要看申請人是否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奮斗目標,是否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至于申請人陳述的具體理由,因人而異,五花八門,并不強求一致,這又是獨立性的表現。一言以蔽之,關鍵的不是說了什么,而是怎么說。這也體出一美國教育的一種價值取向和知道思想。
美國大學的傳播院系培養研究生的主要目標是使他們能在商業、政治、教育、媒介機構運用傳播學的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從事提供信息、教育他人、或說服他人的工作。由于美國的教育理念有著注重實踐能力和實務經驗的傳統,因此入學時的“門坎”很高。以比較老牌的米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為例,該校錄取博士生時,除了考察學業成績以外,還要求申請人必須有兩年以上的媒介工作經驗,比較好是當過兩年以上的記者。根據了解,院方在這一條件上從未妥協過。換句話說,該學院培養博士的目標是將他們訓練成能夠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角度教授新聞傳播學課程的人才。與之不同的是,那些更加注重理論研究傳統的院系,如斯坦福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對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不做這樣的要求。
二、專業管理
美國傳播學研究生在學期間的學業管理是充分尊重個人特長和特色,富有個人色彩。不夸張地說,沒有兩名碩士生或兩名博士生會在求學期間修習完全一樣的課程。每名研究生主要由系里指派的一名教授管理,由此教授牽頭,組成一個四到五人的指導委員會,在學生完成學位論文后,該委員會又自動成為論文答辯委員會。其主要職責在于檢查并認可每個研究生的學習計劃,監督計劃的執行情況。同時,每個專業的負責人也負有指導該專業研究生制定學習計劃的責任。學習計劃,又稱為PROGRAM,在大多數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研究生和負責教授商討決定的,并報請系方或系方指定的研究生管理委員會通過,但在可商量的余地內必須符合系方的要求,如畢業前要修夠若干個領域的若干個學分,并選擇一種合適的考核方式。為了保證學生掌握一些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正式修習學位課程之前,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必須先滿足一些基礎課程的先決條件,如修習新聞報道課程,編輯課程,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課。
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有限的,學習計劃的完成重要靠學生自己。當然,由于美國大學原則上是對所有人敞開的,學多攻讀碩士學位乃至博士學位的學生同時又是全日制工作者。為了方便這些學生修課,研究生課程的上課時間大都在下午、傍晚和晚上。所有的學位課程都是采取研討班的授課方式,教師很少說話,由學生輪流組織和帶領全班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側重個人獨到見解的分享。每門課的修習人數多則十幾人,少則三五人,取決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計劃。典型的教學方法是這樣:學期開始時,任課教師指定參考書目和其他閱讀材料,要求學生每周上課之前提交一份體現個人見解的讀書報告或短論文,交給教師和討論主持人,供前者評分,供后者作為主持討論的參考。支持課堂討論的學生任務頗重,除了充分掌握閱讀材料的內容和同學的見解以外,還必須自行尋找與論題相關的其他材料,提出問題。比較嚴格的教授通常會要求主持討論的學生提交一份補充的參考書目,列出學生額外參考的文獻,并對每一條文獻加上內容簡介。總之,學生是美國研究生課堂里比較重要的傳播者和傳播組織者,如果有人期望到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從而獲取知識,那他一定會失望。教師并不太計較每個學生是否都學到了同樣多的內容,而是把課堂視為思想交鋒的場所,認為如果一堂課下來,提出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更多,是一種教學上的成功而非失敗。有心的學生往往可以通過參與課堂討論而得以明確地表達和闡述自己原本比較模糊的觀點,并得到其他學生的反饋,有時就在這一過程中選定了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學位論文題目。
概括地說,美國傳播學研究生教育效果的衡量指標不是學生學到的絕對知識量,而是學生從事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一言以蔽之,無論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關鍵在于他們能否在校方規定的時間里自己選定主攻方向,乃至論文題目,并在導師的宏觀調控下獨立完成研究和寫作過程。衡量論文質量的標準雖然多種多樣,但主旨是相同的:論文是否對其相關領域的現有理論作出新的貢獻?校方并不提倡一鳴驚人的“宏論”,而強調一種實證的精神,也就是說,注重數據、事實和論證。這就要求研究生查閱大量的文獻,充分了解前人對相關領域的所有研究成果,然后從文獻的“海洋”里出來,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總結前人的成果之后,提出自己的新見解。為了寫一篇碩士論文,通讀百八十本書,翻閱幾百篇論文,查找上千條論文摘要,是常有的事。寫博士論文的前期文獻工作就是要求學生付出更多的勞動。
比較為重要的一個細節是,學位論文的論據必須是第一手材料。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學生研究網絡廣告,那么他的論文的主體部分應該是對網絡廣告的分析,而不是單純概括別人對網絡廣告已有的研究。別人的研究成果知識在文獻綜述部分提及,“真材實料”才是論文的關鍵。分析鄙人不曾分析過的原始文獻,例如日記、書信、新聞報道和其他檔案是以治史的學生比較基本的要求。采用社會科學的其他研究方法的學生則必須親自設計和主持諸如數據和事實,以此支撐自己的論文。這一點是很值得國內研究生學習的。
三、課程設置
就全日制的碩士研究生而言,如果本科階段已有傳播學或新聞學的教育背景,同時又有媒介實務經驗,在兩三個學期之內就可以修完除了論文以外的學位課程。邊工作邊讀書的,可能一學期只修一到兩門課,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博士課程的修習時間很少能夠少于兩年,因為課程有相當的分量。由于傳播學研究的跨學科性質和特點,有經驗的導師總是要求自己的博士生盡可能修讀一些其他相關學科的課程。他們的教學理念是:一個博士應該真正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寬打地基窄做墻”。同時,他們鼓勵學生每讀一個學位就換一所學校,以便博采各家之長。在美國社會的大環境中,人們并不太在乎花了多少時間才得到學位,多數雇主只看重比較終的文憑,視其為學習能力的證明。
一般說來,多數傳播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課程不少于三十個學分。通常每門課為三學分。有些學校以每門課五學分計算、但課程的門數不會減少。主要課程有:傳播學理論經典研讀,傳播學的人文科學研究方法,傳播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報業管理,評論寫作,媒介職業道德問題研究,媒介經濟與政策,傳播職業專題研究,傳播實務,高級傳播管理。其中大部分課程的內容不言自明。但人文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值得一提的兩門課。通常每個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方向選修一門即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主要傳授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定量分析方法,代表著美國社會科學界的“主流”研究方法。人文科學研究方法課主要教授傳統的人文科學如歷史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定性研究方法。在一些美國大學里,這兩派方法是包含于同一門必修課中的。分類給學生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完全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主攻方向來選擇。當然,這些選擇還必須得到導師和指導委員會的認可。
四、考核方式
這又回到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上來。博士生通常都要先經過綜合考試,由指導委員會鑒定其學術能力是否達到一定標準,以此判斷學生是否有能力撰寫博士論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這一關。
至于碩士生,比較常見的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可以測試碩士生是否達到了畢業的水準。
第一種方式是撰寫學位論文。選擇這種方式的主要是準備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以從事教學和研究為業的研究生。論文必須體現學生對某種傳播現象或某個傳播問題的有系統的研究,對研究對象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陳述主要的假設,論證該項研究的意義,提出適當的研究方法,分析數據/材料,得出合理的結論。由三名教授組成的論文指導委員會指導論文的研究和寫作。完稿之后,論文指導委員會還要對學生進行口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論文答辯。
第二種方式是做一個研究項目。選擇這種考核方式的學生要比撰寫學位論文的學生多修一門課,以補足總學分數。與論文相比,項目的實用性更強一些。通常取以下兩種形式中的一種:發表于報紙或雜志的一系列深度報道,或是對某個傳播學問題的體統分析,加上解決方案。這種考核方式適用于那些打算畢業后從事傳媒實務的學生。選擇做項目的學生同樣要在一個由三人組成的指導委員會監督下工作。與論文不同的是,項目結束后不再進行口試。
第三種方式是參加綜合考試。選擇這種考核方式的學生要比撰寫學位論文的學生多修兩門課以補足總學分數。學生要與三名教師聯絡,組織起一個三人主考委員會,商定考試范圍,三人分別負責考核學生對研究方法、理論和主干課程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考試以筆試的形式進行。采用這種方式就意味著學生在獲得碩士學位后不再繼續攻讀更高學位,因為幾乎所有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都必須附上一份碩士論文。選取這種考核方式的好處是易于安排時間表和工作進度,也能掌握畢業的時間。如果是寫論文或做項目,就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使時間表難以掌握,增加學習計劃實行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美國的傳播學研究生教育中滲透著傳播學和其他相關社會科學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且在入學標準和畢業考核方式的選擇上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有利于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目標和需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導師問題上,是學生選導師,這就給學生了解所有監視的研究方向的機會,開闊學生的眼界,使他們的選擇建立在充足的信息的基礎上,并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鍛煉他們與成熟的學者不斷進行學術磋商、磨合師生關系的能力。簡言之,學生能不能順利畢業,學有所獲,不僅取決于學術因素,也取決于非學術能力。這點尤其值得中國的大學借鑒。
此外,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教育目前比較注重學理方面的探討,而美國的傳播學研究生教育深受實證風氣的影響,注重通過事實和數據創造新的知識。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儀個結論:將中國人治學的思辯傳統與美國的實證傳統結合起來,有助于改進中國的傳播學研究生教育。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