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貨幣供求理論
復習指導
貨幣需求理論主要論述貨幣持有者保持貨幣的動機、決定貨幣需求的因素及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及貨幣需求對物價和產出等實際變量的影響。西方貨幣需求理論沿著貨幣持有動機和貨幣需求決定因素這一脈絡,經歷了傳統貨幣數量學說、凱思斯學派貨幣需求理論和貨幣學派貨幣需求理論的主流沿革。
貨幣供給理論是研究貨幣供給量由哪些因素所決定以及如何決定的理論。在過去較長的時期內,西方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偏重于對貨幣需求理論的研究,而輕視了貨幣供給理論。貨幣供給量這一重要的經濟變量和政策指標也被視為可由金融當局絕對加以控制的外生變量。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貨幣主義的興起和貨幣政策日益被人們所重視,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們普遍重視貨幣供給理論的研究,使之迅速發展。
本章以貨幣供求及貨幣均衡作為考察對象,考察了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分析了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和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貨幣均衡問題。對貨幣需求的考察,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各種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古典的貨幣數量論和現代貨幣數量論、凱思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及其發展,然后分析了我國貨幣需求函數及其特點;對貨幣供給的考察,主要分析了貨幣供給理論的歷史發展和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問題。在對貨幣需求和供給考察的基礎上,本章從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角度對貨幣均衡進行了考察,并說明了我國貨幣均衡的一般特點。
通過復習本章,考生應把握貨幣供求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了解西方主要學派貨幣供求理論的基本內容和我國貨幣供求、貨幣均衡的主要特點。
本章的考點主要有:我國貨幣供求和貨幣均衡的特點,現金交易數量說和現金余額數量說,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平方根定律,現代貨幣數量理論等。
考點詳解
1、簡述貨幣需求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P505)
2、結合西方貨幣供給理論關于貨幣供給性質的觀點,分析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P526)
西方貨幣供給理論主要在研究貨幣供給量由哪些因素所決定以及如何決定的理論。在西方主要經濟學流派中,凱恩斯學派認為,貨幣供給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量,它的變化影響經濟運行,但自身并不受經濟因素的制約;新劍橋學派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銀行自主決定,在很大程度上中央銀行是被動地適應公眾貨幣需求而進行了貨幣供應活動,中央銀行雖然能夠控制貨幣供給.但它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是絕對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別提出了和凱恩斯觀點相反的“內生貨幣供應論”,認為貨幣供給量主要是一個受經濟體系內諸多因素影響而自行變化的內生變量,它主要是由經濟而不是由中央銀行所決定;貨幣學派認為,應當把貨幣供應增長率固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減少波動,穩定增長。
我國基礎貨幣內生性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即中央銀行債權與國外凈資產的內生性問題。
我國中央銀行的債權主要是對中央政府的債權和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債權。我國基礎貨幣對中央政府債權內生性主要反映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預算借款與財政預算存款的差額。從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與貨幣概覽關系看,中央銀行資產負債上對中央政府債權的差額與其他所有金融機構對中央政府債權之和就是貨幣概覽中對中央政府債權凈額。對中央政府債權內生性問題實質體現在財政預算借款凈額占每年基礎貨幣投入比重的多少。中央銀行的資產運用是創造貨幣的第一個關鍵環節,當中央銀行資產運用方對其他各方面債權都無彈性可言時,因財政預算借款凈額增加而增加的中央銀行資產數額比較后都反映在負債方的增加貨幣發行上。財政赤字能導致基礎貨幣的嚴重擴張,并由此引起對中央政府債權增加而產生的貨幣供給內生性。而基礎貨幣對中央政府債權的內生性從本質上說是來自于財政體制的軟約束性。
我國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債權主要是對存貨幣銀行的債權,尤其是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債權。因此,分析中央銀行對各類金融機構債權的內生性問題,主要矛盾就集中在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的存款貨幣銀行行為和形成其不良債權的分析。我國國有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的比較大約束條件就是由于國有企業制度改革而形成的大量不良債權。在我國,國有企業的軟約束轉化為信貸軟約束,惡化了信貸質量。國有銀行資產質量惡化進一步加重了中央銀行對其債權的虛弱性。當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相當一部分形成不良債權后,中央銀行只有向國有商業銀行注入更多基礎貨幣增量才能維持其正常運營,這就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實際上也進一步說明了中央銀行基礎貨幣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內生性。
我國國外資產運作的內生性集中體現在,外匯管理制度變化后對國外凈資產運作產生的影響,使得外匯占款增長過快,直接形成貨幣擴張壓力。1994年的外匯制度改革形成了新的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其主要特征是以控制企業結售匯來控制外匯需求,以及中央銀行被動收購外匯作為國家外匯儲備,這兩個方面對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具有決定作用,但正是這種匯率生成機制使得我國貨幣供給產生了內生性。我國現行外匯制度一方面有效地刺激了出口,使得貿易收支順差增加,另一方面使資本流入急劇上升,這兩方面因素都使國際收支順差增加,國外凈資產增加,這種國外凈資產的增加并不是完全市場機制的產物,而是內生制度的變更引起的。隨著國外凈資產占貨幣供應量的比重和外匯占款占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比重的上升,我國外匯制度變更形成的國外凈資產增長對基礎貨幣增長已經具有支配性作用。
中央銀行債權內生性和國外凈資產內生性的問題,使得我國貨幣供給機制發生深刻變化,不再像過去僅局限于國內金融資產運行決定貨幣供給,而是由國外凈資產和國內信貸共同決定貨幣供給。
3、試述我國貨幣需求函數的特征。
分析我國貨幣需求函數的特征,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P513)
4、簡述凱恩斯學派關于貨幣需求動機的觀點。(P507)
模擬試題
名詞解釋
平方根定律(P508) 貨幣需求的公共權力動機(P510) 貨幣外生性(P520)
單一規則(P523) 貨幣均衡(P531)
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強力貨幣”等。中央銀行獨自發行而流通在外的,由社會大眾持有的現金與硬幣,以及銀行體系的存款準備金(法定存款準備金與超額存款準備金)。也就是說,它們由銀行體系的存款準備金和銀行體系外各部門所持有的現金兩部分組成。如果包括英、日等國財政部發行輔幣這一因素,則基礎貨幣總額就等于中央銀行貨幣性負債總額。因此,在西方各國都是根據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列出基礎貨幣的方程式,并以此考察決定基礎貨幣量大小及其變動趨勢。以美國為例,基礎貨幣方程式為:
基礎貨幣=紙幣(聯邦儲備券)+商業銀行準備金 存款(黃金券+特別提款權及外匯-外國存款)+(政府證券-財政部存款)+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貼現與承兌+(其他資產-資本資產及其他負債)。
基礎貨幣是社會各金融機構創造信用的基礎,是現代貨幣理論與政策中分析中央銀行各政策措施與比較終經濟目標之間關系的重要的媒介因素。當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供應或收縮基礎貨幣時,通過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創造或收縮的過程,可以使市場貨幣供應量多倍擴張或收縮,因此,基礎貨幣是一種活動力強大的高能量貨幣。在現代銀行體系中,中央銀行對宏觀金融活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控制基礎貨幣的數量來實現的。其具體操作過程是:當中央銀行提高或降低存款準備率時,各商業銀行就要調整資產負債項目,相應增加或減少其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可對貨幣供應量產生緊縮或擴張的作用。社會公眾持有現金的變動也會引起派生存款的變化,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擴大或縮小。當公眾將現金存入銀行時,銀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應繳準備金后)進行放款,從而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擴張過程;當公眾從銀行提取現金時,又會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縮過程。
簡答題
1、簡述貨幣學派貨幣供給理論的政策主張。(P523)
4、簡述我國的現金貨幣需求特征。(P516) 簡述我國存款貨幣需求特征。
論述題
1、試比較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貨幣需求理論觀點。(P512)
2、試述貨幣供給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P520)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