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的同學們,下面為2018年考研學子詳細解讀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個文件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兩大板塊謀篇布局。很多考生經常都能見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名詞,卻并不能理解這個概念,在此為正在復習2018考研政治的學子詳細解讀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的關鍵是什么?這也將是2018考研政治考點,希望考生能夠好好記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含義,就是要通過有效的供給來滿足優質的需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并不是一個新詞,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了“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只是單純追求產量的大數字,為了產量積極施肥、打藥、消耗資源,現在人們的要求提高了,單純的產量不能滿足需求,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滿足質,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要注意從總量到結構的變化。新聞上總是出現農民西瓜、橘子、橙子等滯銷賣不出去的情況,這就是結構性的問題。做好從“總量”到“結構”的有效轉變,我們必須堅持市場導向,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節奏,優化供給結構。二是要注意從低效到高效的變化。滿足優質的需求,我們要把那些過去無效的、低效率的供給逐漸變成有效的、高效的供給,就必須對農產品需求把握更精準。三是要把握從低端向中高端的變化。因為農業領域的優質需求更多的體現在中高端,比如優質大米、小麥的品牌優勢。四是要注意從非綠少綠到有綠增綠的變化。綠色生產方式是必須實現的現代生產方式,事關食品安全、事關消費者的信任和信心,要讓百姓吃的放心。
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所以,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關鍵是要看幾億農民能不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能不能使農業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2
2017.02
2018考研政治:中美關系、中日關系是2018年中國重要的兩個雙邊關系,也是2018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識點。中......
12
2017.02
2018考研政治的同學們,下面為大家搜集了有關2018考研政治復習之選擇題10大題型掌握程度方面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