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政治中會出現很多的俗語,其實這些俗語都要靠平時的積累、總結、積累的多了,在考試的時候才不會驚慌失措。下面給大家總結了一些,拿去用吧!
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了人的能動作用受客觀條件制約。
2、知人知面要知心
解析:這個成語比喻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 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認識。
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又如,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等同屬此類。
4、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解析:這個成語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一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同屬此類。
5、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同一事物,由于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張《清明上河 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6、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 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7、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解析:這個諺語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現象與本質的這一對范疇。
8、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
解析:這個諺語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它堅持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這個成語所體現的哲理是:①矛盾雙方在相互斗爭中獲得發展;②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收有 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發展。
10、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了質量互變規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等成語也
是這個道理。
11、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解析:這句話說明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1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析:這句話都強調了任何事物都處在因果聯系之中,要求我們自覺樹立因果觀念,增強活動的自 覺性和預見性。又如“未雨綢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都是這個道 理。
13、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
解析: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②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③矛盾雙方(矛 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14、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解析:這句話是說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又如,“后生 可畏”、“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等同屬此理。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這句話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即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又如,“榜 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名師出高徒”、“哥們義氣害死人”等都說明了外因的作用。
16、師傅引入門,學藝在個人
解析:這句話說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否則,再高手藝的匠人也“朽木難雕”。
17、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這句話認為“謀事在人”,即承認人的能動作用,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認為“成事在天”, 即事情的成敗完全由客觀必然性或某種超自然力量所決定,有宿命論和唯心史觀的色彩。人們應當 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獲得成功。
1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新事物雖然開始比較弱小,但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 闊的發展前途,所以比較終必然戰勝舊事物。另外這個成語也體現質量互變的規律。
19、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解析:這句話表明了人們要想獲得新的知識,必須掌握歸納與演繹的推理思維方法,這樣才能掌握 事物的規律性,從而使人的知識不斷地擴展和深化。
20、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的哲學寓意有: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規律是客觀的;③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這個成語屬于本質聯系;④事物內部特殊矛盾規定其特殊 本質。
21、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解析:這句話的錯誤在于:①違背事物聯系具有客觀性,用主觀臆想的聯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實聯 系;②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沒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只看現象,不看本質。
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這個典故主要說明了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 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發展 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能夠加速或延緩甚至 暫時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但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它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又如,“孟 母三遷”同屬此義。
23、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解析:這句話表明時間的特點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轉性。又如,“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也 是這個道理。
2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析:這個成語比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又如,“真理無價寶,實踐里面找”、“百聞不如一見,百 見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識”等,都屬此類。
2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解析:這句話說明:①在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權衡利害。有益的事,應 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質變。有害的事,應防微杜漸,阻止它的轉化;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 下可以相互轉化。
26、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解析:這句話說明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7、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解析:這句諺語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 功。
2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
解析:這個諺語告訴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如“莊稼施肥有技巧,看 天看地又看苗”、“山腰點桐,山下務農”等諺語都體現這個原理。
29、《孫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韓信據此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馬謖據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解析:同是根據《兵法》但卻造成兩種不同結果,這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要 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0、《孫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 謂之神。”
解析:從哲學觀點看,這段話表明事物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尊重客觀規律和發 揮主觀能動性是統一的。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0
2016.08
很多人看到考研政治這么多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又要背,對,對于考研政治需要背誦......
20
2016.08
一條主線索 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是全國各族人......
19
2016.08
每天都是新的開始,準備2017年考研的你雖然總是重復記憶知識。但在必要的時候大家也不要忘了關注......
19
2016.08
2017年考研政治大綱預計將會在八月底公布,那么考研政治大綱公布前我們應當做哪些準備?考研政治大綱公......
19
2016.08
暑期的復習計劃一如既往的進行著,看著這厚厚的毛中特書本,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有一種無從下手......
18
2016.08
2017考研政治時政熱點:暑期熱點攻略8.18 一、國內時政熱點 李克強8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