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歷史學考研重點大揭秘
中國古代史
本科目的考查涵蓋了考試大綱中的4種題型:即選擇題、名詞解釋、史料分析題、簡答題(論述題)。在分值分布上,歷年都保持穩定,基本上占到總分的30%左右。每年的題量都保持在8-9道,具體來說就是選擇題4-5道,名詞解釋2-3道,史料分析題1道,簡答(論述)題1道。
根據歷年真題的分析,中國古代史依然是以考查歷史基礎知識尤其是政治史和經濟史為主,也就是主要考察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現象等內容,例如2012年考查到了"一條鞭法"、乾隆時期的林爽文起義、西漢到唐代的賦稅制度;2013年考查到了明朝的五軍都督府、昭宣中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隋唐婦女地位的提高、15世紀美洲作物在中國的傳播;2014年考查到了五代十國的興亡、周公旦、西漢與匈奴的關系、元朝至清朝中期(1840年前)海外貿易政策及其影響,2015年考查到了漢至隋江南社會經濟的主要變化、概述宋遼間的戰與和,評價宋遼盟約,同時在選擇和名詞解釋題中會兼顧考查思想、文化、藝術和科技等方面的內容,以保證考查的全面性。
中國近現代史
選擇題注重考查考生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近現代史范圍大、內容多,任何小的知識點都有可能拿來作為考查的內容,例如2012年考查到的"昭信股票"、2013年考查到的中俄"璦琿條約"、2014年考到了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2015年考到了"中央信托局"。名詞解釋考查的還是這一階段較為重要的史實的再現能力和階段特征的總結能力,因此需要加強這方面知識的積累,例如2012年考到的《三朝北盟會編》、蒲安臣使團;2013年考到的"863"計劃;2014年考到的厘金、安福國會;2015年考到的嚴復、商團叛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史料分析題考到的概率不大,考查的都是一些重大、重要、有著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到目前為止中國近現代史的史料題共出現了2次,一次是與中國古代史聯系起來一起考查,也就是2007年考查到的科舉制,單獨出題的情況只出現了一次,即2012年考查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和早期維新思想"。
論述題考查的頻率相對史料分析題要高一些,一般考查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的內容,所以涉及這些方面的主要過程、基本線索和橫、縱向聯系都有可能被考查到,例如2011年考查到的"近代兩次中日戰爭對中國政治、經濟和國際地位的影響";2012年考查的"天京事變前太平天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政策及主要變化";2015年考到的"甲午中日戰爭前中日兩國近代工業的發展"。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本科目共考查4種題型:選擇題、名詞解釋、史料分析題、簡答題(論述題)。一般來說,世界古代中世紀史考查的是從遠古時代至1500年前后的世界歷史(即從史前人類至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歷史),是人類歷史分期比較長的時期,也是一個重要的時期,考查政治、經濟、文化史為主,例如2012年考查的"布匿戰爭"、拉美西斯二世;2013年考查的"大衛統一以色列部族和猶太族"、加洛林文藝復興、中世紀西歐的政教之爭等;2014年考查到的伊凡三世、科田法、盧布林合并、古代波斯文明;2015年考查到的《熙德之歌》、伯羅奔尼撒同盟、德里蘇丹國等。
在題型上,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的考查基本上都以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的形式出現,史料分析題很少被考到,只有2009、2015年、分別出了一道關于基督教發展狀況的考題。
世界近現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包含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兩部分內容,考查的重點在歐洲史,包括西歐封建國家改革、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資產階級革命、殖民掠奪、現代歐洲國際關系和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格局等,也可以看做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英、法、德、美、日、俄),例如2012年考查到的"豬灣事件"、"拿破侖三世與法蘭西第二帝國";2013年考查的"江戶幕府"、"一戰前俄國與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二戰期間及戰后美國經濟的特點和影響";2014年"墨索里尼政府垮臺"、謝斯起義、1931年-1941年美英的對外政策及其影響;2015年考查的布雷斯頓森林會議、"英國病"、奧斯曼帝國的興衰等。
同時還要注意亞、非、拉美等國為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所進行的一系列斗爭和改革的內容,例如2013年考到的"蘇丹馬赫迪起義"、2014年考到的"凱末爾主義"、2015年考到的"桑地諾領導的抗美游擊戰爭"。
其他史學
根據大綱中的要求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地體現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例如2012年考到的"年鑒學派"既是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的內容同時也是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而2012年的"《三朝北盟會編》"、2014年的"《漢書·藝文志》"既是歷史文獻學的內容,也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歷史學考研備考注意事項
歷史學備考注意事項
1、注意復習順序
歷史學是一門十分重視時間和順序的學科,歷史就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就是各代前后相承,又不斷損益的結果。東漢王充曾說:“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歷史是環環相扣的,要看清楚來龍去脈,必須追本溯源。提醒考生要按照歷史的先后順序復習:古代史-近現代史、中國史-世界史,這樣既能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又便于聯系記憶。
總結了歷屆《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的要求,試卷考查內容主要包括四大科目,這四大科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分別是:中國古代史 約30%、中國近現代史 約20%、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約20%、世界近現代史 約30%。有些同學在復習世界史的過程中,先挑分值比重較大的世界近現代史來看,然后再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在基礎階段,這種復習順序是大忌。
2、參照大綱,把握框架
相對于世界古史而言,世界近代史的脈絡并不是十分的明晰,相反會讓人感覺有些亂,無法理出一個大概的思路。更夸張的是,幾乎每本參考書都是按照各自的線索串聯,每本書的內容都不同,這也更增加了理出大概知識框架的難度。因此,建議大家比較好根據大綱所列的框架來記。
在熟悉框架的基礎上再往里面套具體的知識點,并結合參考書進行復習。8月份結束世界通史開始復習中國史的同學,可能會覺得中國古代史的框架要比世界近現代史的框架明了一些。就中國古代史而言,其順序無外乎就是“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金遼—元—明清”。無論是復習世界史還是中國史,掌握的要領都是不變的。首先要有一個總體的框架,然后再逐步理解,這樣有了總體的概念和宏觀的把握,回答問題時也不容易被困于一個有限的范圍。
3、從各個角度把握史實關系
首先,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縱向的聯系,縱向聯系就是從時間推移的角度來考察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因果關系,從而探索歷史發展趨勢。也就是說是相關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比如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演變,皇權與相權之爭,國際關系體系的演變,工業革命等。近年來,考試中加強了對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來科舉制度的演變,2009年考查了19世紀以后全球民族國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有比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橫向聯系就是通過空間拓展的方式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間其他地區出現的類似或相反的現象進行類比分析;或者是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相關歷史現象進行有機的聯系和綜合。比如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現了改革運動等等,通過這種橫向的聯系比較,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把握了歷史的宏觀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
看完以上三點你的復習思路清晰了嗎?如果清晰了那就感快去復習吧!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