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
從公元前133年馬邑之圍至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將領衛青率軍出云中收復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衛青采取迂回進攻的方法,從后路包抄,一舉趕走匈奴,解除了長安的威脅。于是,漢武帝在那里設朔方郡、五原郡,并移民10萬在此開發防守,又重新修了秦代的舊長城,派兵駐守。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西進,漢軍入匈奴境千余里,攻克焉支、祁連二山,殺掠匈奴4萬余人。同年,匈奴貴族內部分 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后,漢在這里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自河西走廊至羅布泊一帶無匈奴,匈奴與西羌的聯 系斷絕,從而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邊患問題,在經過充分準備后,決定對匈奴采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漢武帝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組成兩個大的戰略集團,分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另率步兵合計數十萬,馬匹十余萬配合騎兵主力行動。衛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騎5萬及步兵、輜重數十萬人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決心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
衛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單于的戰略意圖,即率主力直撲單于所在, 橫渡大沙漠,北進幾百公里,率軍與匈奴單于大戰于單于龍庭附近,單于戰敗僅率數百騎兵突圍,漢軍斬伏匈奴兩萬余人,并挺進到寘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的趙信城,盡燒其城和匈奴積粟而還。
在另一個方向,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北進1000余公里,渡過大漠,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盡殲其精銳,斬俘7萬余人。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然后凱旋班師。
漠北之役是漢匈間規模比較大,戰場距中原比較遠,也是比較艱巨的一次戰役。是役,漢軍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共殲匈奴九萬余人,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其從此無力大舉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自此匈奴放棄漠南地區,向西北邊遠地區遷徙,從而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整個西漢北部的威脅。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