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育路考研網為考研學子們整理的2014年考研政治z哲學部分的重點知識,供大家參考!
3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辯證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則是在矛盾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二者的關系也是辯證的: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條件下互易其位、相互轉化。
31.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作為兩種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分歧是:(1)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形而上學則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互不聯系的。(2)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曲折前進過程;形而上學則認為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或場所上的變更,沒有質的飛躍。(3)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把事物的變化看作是單純外力推動的結果。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實質,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意義及作用:(1)唯物辯證法全面而科學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形式和過程,從各個方面真實地反映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
(2)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將人們的認識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階段上,雖然在日常經驗的范圍內或科學研究的搜集材料階段有其存在的歷史理由,但這種思維方式一旦進入廣闊的研究領域,便暴露出它的狹隘性和局限性,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桎梏。
由于形而上學所執著的那個“片面”確實是客觀事物具有的,使得這種片面認識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這就使得形而上學還有一定的市場。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必須注意防止和反對形而上學。
32.科學發展觀與唯物辯證法
科學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1)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深刻體現了發展的本質內涵,發展是人為滿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科學發展強調人是發展的主體,即是發展的目的又是發展的動力,體現了依靠人民謀發展、促發展和發展為人民的辯證統一;(2)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體現了辯證法的全面觀點;(3)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體現了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的觀點以及協調矛盾各方關系的辯證方式;(4)可持續發展是指發展過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是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相適應和良性循環,體現了辯證法的發展過程性思想。
33.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與認識的本質
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它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發,認為認識的內容來源于客觀世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活動的發生。先驗論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它顛倒了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把物質世界看做是主觀或“客觀精神”的產物,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唯心主義先驗論有兩種形式,即主觀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主張世界的可知性。
34.主體、客體及其辯證關系
主體是處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具有社會性的人,是從事改造世界活動的實踐著的人。認識的客體即認識的對象,不是指全部的客觀實在,而是指進入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同主體發生聯系的那一部分客觀事物和認識對象。
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主體受制于客體,客體制約著主體的活動范圍、方式、性質等等,決定了主體的認識內容和范圍;主體又能動地改造客體,使客體向主體轉化,使之滿足人們的目的和要求“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比較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表明
A.人的認識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B.人的感覺能力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展
C.人的認識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覺而存在【A】(2006年單選題第2題)。認識中的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35.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未來學家尼葛洛龐蒂說:“預測未來的比較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看,這句活對我們的啟示是
A. 認識總是滯后于實戰B. 實踐是認識的先導
C. 實踐高于認識D. 實踐與認識是合一的【C】(2005年單選題第3題)溫家寶總理在給一位國務院參事的回信中,引用了兩句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一古訓蘊含的哲理是
A.人的經驗是判斷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重要
C.感性認識高于理性認識
D.人民群眾的直接經驗即實踐是認識的重要基礎【D】(2006年單選題第3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重要基礎,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又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36.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
中國傳統知行觀的基本觀點: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的思想;知之明也,因知進行的思想;注重實效,以行論知的思想;知行并進,相資為用的思想。在知行觀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學家主要是圍繞知與行誰先誰后和孰輕孰重的問題進行的。很多哲學家只注重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因而都帶有形而上學性。知行觀不能與認識和實踐等同,但有相近之處,特別要把握一些提法。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7
2013.06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之哲學重點知識匯總 下面是育路考研網為考研學子們整理的2014年考研政治......
07
2013.06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之哲學重點知識匯總 下面是育路考研網為考研學子們整理的2014年考研政治......
07
2013.06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之哲學重點知識匯總 下面是育路考研網為考研學子們整理的2014年考研政治......
07
2013.06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之哲學重點知識匯總 下面是育路考研網為考研學子們整理的2014年考研政治......
07
2013.06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之哲學重點知識匯總 下面是育路考研網為考研學子們整理的2014年考研政治......
07
2013.06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之哲學重點知識匯總 下面是育路考研網為考研學子們整理的2014年考研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