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政治鄧論:知識點詳解(一)
第一章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第一節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一、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指導革命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中,開始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勝利前進。
二、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鄧小平緊緊抓住"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總結了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特別是總結了中國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大膽汲取和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群眾創造的新經驗,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毛澤東及其同志,由于歷史時代的局限性,都沒有解決好的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三、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一)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三個階段
從總體上看,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到十二大(1982年)是鄧小平理論主要觀點的形成時期。
2、從十二大(1982年)到十三大(1987年)是鄧小平理論逐步展開、形成輪廓的時期。
3、從十三大(1987年)到十四大(1992年)是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系統的時期。
(二)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1、馬克思主義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
2、1957年至1977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根據。
3、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現實根據。
4、對當今世界的特征及其主題的觀察、分析和科學判斷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根據。
綜上所述,鄧小平理論正是這樣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既體現著鄧小平本人的杰出貢獻,又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
鄧小平同志逝世后,我們黨明確指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黨的十五大明確地將鄧小平理論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并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具有重大意義,它對于保證我們黨領導人民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6
2013.05
2014年......
28
2013.04
2014年......
28
2013.04
2014年......
28
2013.04
(一)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貢獻 根據1981年中共十—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
28
2013.04
(五)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 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
28
2013.04
可以說,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 南京國民政府堅持大地主大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