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科研人員做研究就是為了發表文章。這是本末倒置,也造成了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
“信息化正深刻地改變著學校。”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方精云預測,當網絡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將會轉型和升級。
他說,那時的高校,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向科研,但現在中國的科研過于急功近利,“一些科研人員做研究就是為了發表文章。這是本末倒置,也造成了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現在,我們發表的國際論文數量是全世界第二,可真實的科研水平距離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
方精云提醒說,科研評價要追求科研的價值,不要老去追求那些影響因子高的外國雜志。這些雜志也會發表一些水平不高的文章,有的時候還會出錯。比如,《自然》雜志的撤稿率在10%,用發稿量說明科研水平,很荒唐。
“科研要不得虛榮。歐洲的許多科研人員一輩子只做一項研究,追求的是研究的深度,這種對待科學的精神,才能出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而國內的一些量化考核,逼著科研人員做了一點兒小東西就急著發表,怎么能做好科研!”方院士說。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