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題5個小考點:
1、意識的本質: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此處還可以結合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
2、聯系的特性。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3、實踐的三個特性:直接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三種基本形式: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
4、地理環境的作用。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但不能脫離社會生產發生作用,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5、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主觀題:
主觀題一:
【材料熱點】材料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摘自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材料2: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摘自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問題:中共十八大,首次出現“美麗中國”的新提法,結合馬原相關原理進行分析。
考點:1、實踐觀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2、主觀能動性與掌握客觀規律性的關系原理
3、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答案:(1)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活動中,物質世界出現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區 分,實踐是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 的現實基礎。因此,通過勞動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它們的和諧統一,便成為人類 必須面對的永恒主題。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實現人 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
(2)正確認識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規律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揭示的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 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人類應該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3)地理環境的作用原理: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保持適當平衡時,才能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反之,人類會受到懲罰?傊,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加速或者延緩的作用,但不能脫離社會生產發生作用,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正因為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的作用,所以要求我們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控制人口增長,從而使得資源、環境、人口與社會發展相協調,使得人和自然相和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構建和諧社會。
總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主觀題二:
【材料熱點】材料1: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摘自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材料2:十年來,我們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
材料3: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比較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比較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比較大實際。
材料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問題:運用馬原相關原理闡述對當今改革的認識。
考點:1、質量互變原理
2、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
3、一切從實際出發
4、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答案:1、材料體現了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系。質變量變規律認為,事物變化和發展的狀態和形式,總是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循環往復不斷前進的過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與量變相互滲透,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的擴張。我們社會的發展正體現了量變不斷向質變發展的過程。
2、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改革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通過調整、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環節,實現該社會形態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要求,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部全面進步。
(由于這段材料唯物論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和辯證法中矛盾的特殊性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有一定的體現,可以從此角度作答。)
主觀題三:
【材料熱點】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摘自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問題:運用矛盾相關原理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考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是具體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③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在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的結果,集中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