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名稱
|
時間
|
地點
|
解決的主要問題
|
一大
|
1921.07.23
|
上海
|
確定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確定黨的綱領
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12名代表來自七個地方,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會議
|
二大
|
1922.07.16
|
上海
|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提出“兩步走”計劃
通過第一部《黨章》
|
三大
|
1923.06
|
廣州
|
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
|
四大
|
1925.01
|
上海
|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此后,工人運動風起云涌,農民運動轟轟烈烈,大革命的高潮來臨。
|
五大
|
1927.04
|
武漢
|
|
八七會議
|
1927.08
|
漢口
|
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陳獨秀為代表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會后,黨派出許多干部分赴各地組織武裝起義
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轉折點
|
六大
|
1928.06
|
莫斯科
|
集中解決了兩大問題:一是在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問題上,指出現階段的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引起中國革命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依然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問題上,明確了革命處于低潮,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計地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積蓄力量
|
遵義會議
|
1935.01
|
遵義
|
解決了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會后,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圍圈
1935年6月,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
1935年10月,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
1936年7月,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
|
瓦窯堡會議
|
1935.12
|
瓦窯堡
|
分析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決定建立比較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
七大
|
1945.04
|
延安
|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總結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
七屆二中全會
|
1949.03
|
西柏坡
|
標志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革命轉變
提出黨的建設問題
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在革命勝利后,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
八大
|
1956.09
|
北京
|
做出把黨和國家的重心由革命轉到建設上來
指出黨在新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
九大
|
1969.04
|
北京
|
提出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的錯誤理論
|
十大
|
1973.08
|
北京
|
|
十一大
|
1977.08
|
北京
|
宣告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
|
十一屆三中全會
|
1978.12
|
北京
|
糾正了“左”傾錯誤,恢復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路線
把黨的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提出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
|
十一屆六中全會
|
1981.06
|
北京
|
審議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撥亂反正
|
十二大
|
1982.09
|
北京
|
鄧小平提出的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
會后,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迅速推向全國
|
十二屆三中全會
|
1984.10
|
北京
|
通過《關于經濟體制革命的決定》這一綱領性文獻
|
十三大
|
1987.10
|
北京
|
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
十三屆四中會會
|
1989.06
|
北京
|
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
|
十四大
|
1992.10
|
北京
|
科學概括和系統闡述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提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十五大
|
1997.09
|
北京
|
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
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
十六大
|
2002.11
|
北京
|
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
十七大
|
2007.10
|
北京
|
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