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學:世界觀的理論形態,或者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 世界觀: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觀點。
3. 方法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與世界觀是統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4. 哲學基本問題:存在和思維、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派別的依據;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依據。
5. 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哲學派別。唯物主義有三種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6. 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派別。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形式。
7.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8. 一元論與二元論: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派別。認為世界本原是一個的是一元論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哲學。認為世界有物質和意識兩個獨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論哲學。
9. 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派別。凡認為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學派別都屬于可知論哲學,認為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的哲學是不可知論哲學。
10.物質: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根本特征是客觀實在性。
11.運動:物質的存在方式,是標志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過程的變化的哲學范疇。
12.時間: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它的特點是一維性或不可逆性,即時間只能沿著過去、現在、將來的方向進行。
13.空間: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指事物的體積、形態、位置、距離和排列次序等。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即任何物體都有長、寬、高三個方向。
14.意識:自然界和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稱機器思維,本質上是對人的思維的模擬。
16.唯物主義一元論:凡是把世界萬物的本原歸于物質的,都是唯物主義一元論。
17.唯心主義一元論: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精神、意識的,是唯心主義一元論。
18.主觀能動性:又稱自覺能動性,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活動能力。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行為特征。
19.實事求是:本義是指嚴謹好學、務求真諦的一種認真的治學態度。毛澤東對之作出馬克思主義解釋,并用之來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規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實踐: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是人與世界關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類世界轉化的基礎。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