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考研復習已經(jīng)進入了沖刺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復習考生們也越發(fā)緊張和重視。對于考研政治來說,各個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難點內容需要廣大的2012年的考生們注意。為了讓大家更有針對性的復習,萬學海文政治考研輔導專家們特別總結了這些科目的重難點,以供廣大2012年的考生們參考復習。
馬原重難點總結之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160 周年、辛亥革命100 周年專題
一、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原因
1.內因:腐敗的封建統(tǒng)治和殘酷的剝削、壓迫,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2.外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
二、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
1.金田起義——運動爆發(fā)(1851 年)
2.定都天京——同清對峙(1853 年)
3.北伐西征——全盛(1856 年)
4.天京事變——轉折(1856 年)
5.重建領導核心:任洪仁玕為干王;提拔了一批年輕將領,如陳玉成、李秀成。
6.天京陷落——運動失敗(1864 年)
三、《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意義和局限性
1.性質:比較能體現(xiàn)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戰(zhàn)爭特點的綱領性文件。
2.內容: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規(guī)定農副業(yè)產品的生產與分配。
3.目的:希望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4.意義:它是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現(xiàn)了廣大農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對以往農民戰(zhàn)爭中“均貧富”、“等貴賤”和“均平”、“均田”思想的發(fā)展和超越,具有進步意義。
5.局限性:沒有超出農民小生產者的狹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國,仍然是閉塞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是小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同時又是一個沒有商品交換的和絕對平均的社會。這種社會理想,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的性質。因此,《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軍占領地區(qū)也并未付諸實行。
四、《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意義和局限性
1.1859 年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
2.作為太平天國后期頒布的統(tǒng)籌全局的社會發(fā)展方案,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是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未能付諸實施。
五、比較《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產生背景 太平天國處于強盛時期 太平天國已衰落
社會主張
1.建立絕對平均的社會;
2.消滅私有制
1.發(fā)展資本主義;
2.保護私有制
群眾基礎 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無群眾基礎
本質 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符合歷史潮流
相同點 目的都是反封建,結果都未實行
六、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經(jīng)驗教訓
1.歷史意義:
第一,它沉重打擊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動搖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根基:
①太平天國起義從1851-1864 年堅持了14 年,革命的勢力先后擴展到18 個省。
②在太平天國起義影響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起義風起云涌。如南方和東南沿海各省的天地會起義,北方的捻軍起義等。天京陷落后,太平軍余部仍堅持戰(zhàn)斗4 年之久。這些斗爭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過程。
第二,它是中國舊式農民戰(zhàn)爭的比較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農民戰(zhàn)爭新的歷史特點:
①《天朝田畝制度》比較完整地表達了農民對擁有土地的渴望。
②《資政新篇》則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第三,太平天國起義沖擊了孔子及儒家經(jīng)典的正統(tǒng)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它有力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①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
②與英法軍隊和由外國軍官指揮的“常勝軍”、“常捷軍”英勇斗爭。
第五,在19 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時間比較久、規(guī)模比較大、影響比較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tǒng)治。
2.失敗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帶有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xiàn)象的滋長;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第二,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①拜上帝教不是科學的思想理論,不僅不能正確指導斗爭,而且也無法維持內部長久的團結,給農民戰(zhàn)爭帶來危害。
第三,未能正確對待儒學。
第四,對西方列強侵華野心警惕不夠,缺乏理性認識,籠統(tǒng)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視為“洋兄弟”。
3.經(jīng)驗教訓:
①太平天國起義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
②單純的農民戰(zhàn)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七、太平天國運動分析題命題角度
1.與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探索歷程結合命題。
2.與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綱領結合命題。
3.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革命對比考查。
辛亥革命100 周年專題
一、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歷史條件
1.國際: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國內:人們負擔加重,社會矛盾激化。
3.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形成。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1.組織準備: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
2.思想宣傳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觀點
孫中山 《中國問題的真解決》 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統(tǒng)治,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問題。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強調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鄒容 《革命軍》 號召人民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中華共和國”。
陳天華 《警世種》、《猛回頭》 揭露清政府已經(jīng)成了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三、三民主義學說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
1.民族主義,即民族革命,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是,同盟會綱領中的民族主義一方面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另一方面,革命派強調了對滿族封建勢力的清除而放松了對漢族封建勢力的警惕,結果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導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勢力的反撲。
2.民權主義即政治革命,內容是“創(chuàng)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不過,民權主義歸根到底是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很難得到真正的保證。
3.民生主義即社會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權”,也就是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
主;革命后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但是,“平均地權”并非將土地所有權分給農民,沒有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fā)動廣大工農群眾的理論武器。
四、中華民國的建立
1.時間:1912 年元旦。
2.國號:中華民國。
3.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
4.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5.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五、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掌握實權,勢力強大
2.資產階級革命派缺乏下層民眾的支持和理解,力量渙散,反袁斗爭軟弱無力。
3.帝國主義勢力支持袁世凱掌權。
六、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近代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在近代歷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jīng)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七、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1.失敗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是因為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是行不通的。
第二,客觀原因。帝國主義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勢力以及舊官僚、立憲派一起勾結起來,從外部和內部絞殺了這場革命。
第三,主觀原因。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主要是:首先,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其次,不能充分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比較后,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2.教訓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它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當時中國是行不通的。
八、辛亥革命分析題命題角度
1.與農民的土地綱領、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綱領結合命題。
2.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制度與新中國的民主制度對比命題。
3.新舊三民主義對比命題。
4.為什么說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chuàng)的革命事業(yè)比較堅定的支持者、比較親密的合作者、比較忠實的繼承者。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4
2011.11
2012 年考研復習已經(jīng)進入了沖刺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復習考生們也越發(fā)緊張和重視。對于考研政治來......
24
2011.11
第六章培育職業(yè)精神樹立家庭美德 (一)職業(yè)活動中的道德與法律 1.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 (1)......
24
2011.11
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含義及其特點 (1)......
24
2011.11
第四章加強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道德品質 (一)道德及其歷史發(fā)展 1.道德的本質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
24
2011.11
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1.世界觀與人生觀 世界觀和人生觀......
24
2011.11
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 (一)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 (1)愛國主義的含義 愛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