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有中國特點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一、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方面要求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又要求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這兩個任務是互相關聯而不可分離的。
(一)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開端在提出有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1953年,新中國即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1955年7月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一五”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規定:第一,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著重建設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第二,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第三,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第四,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于建設的投資總額為766.4億元,折合黃金7億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二)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物質基礎“一五”期間,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著重建設了一大批基礎性的重點工程,為國家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堅實基礎。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鞍山、包頭、武漢三大鋼鐵基地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國在工業建設上接連實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許多項零的突破,多個第一。
平均每天都有一個項目開工或竣工,全國城鄉呈現出一派建設的繁忙景象。當時建成的這些大中型工業骨干企業,都是國家統一規劃、統一投資的國營企業。這些建設成就,極大地加強和壯大了國營經濟的領導力量,為順利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到1957年應達到的指標,在1956年底大都提前達到了。
二、農業、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一)農業合作化的道路1.農業合作化任務的提出土地改革后,一方面農村的生產迅速發展了,農民的生活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另一方面許多農民尤其是貧農、下中農由于缺少農具、耕畜和資金,生產經營上的困難仍然比較大,而且由于小農經濟的不穩定性,農村中的貧富分化也開始了。
針對這種情況,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草案指出,中國農民在土改基礎上所發揚起來的生產積極性,集中地表現在兩種積極性上,即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勞動互助的積極性。黨不能忽視和粗暴地挫傷農民個體經濟的積極性,但是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則,發展農民勞動互助的積極性”。1953年國家對糧食、棉花、油料作物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統購統銷),為全面推進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農業合作化的步驟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通過的《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概括提出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幾種過渡性經濟組織形式。第一是互助組,這具有社會主義的萌芽。第二是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農具私有的基礎上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有較多的公共財產,實行土地分紅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原則。這具有半社會主義的性質。第三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將土地及其他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統一經營、集體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這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采取這種逐步過渡的辦法,是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一項重要的創造。
3.農業合作化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是第一,在中國的條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時將“組織起來”作為農村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
第二,充分利用和發揮土改后農民的兩種生產積極性(即干個體的積極性和要求合作的積極性),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種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組織形式,實行積極發展、穩步前進、逐步過渡的方針。
第三,農業互助合作的發展,要堅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則,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的方法,發展一批,鞏固一批。
第四,要始終把是否增產作為衡量合作社是否辦好的標準。
第五,要把社會改造同技術改造相結合。
4.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和基本完成在黨的上述方針的指引下,農村的互助合作積極、穩步地向前推進。1955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運動加速發展,出現了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達到87.8%.(二)手工業合作化的實現在推進手工業合作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采取的是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手工業合作化的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生產改造。到1956年底,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已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手工業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的實施1.經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中國資產階級有兩個部分,即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它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對官僚資產階級即中國的大資產階級,是把他們作為敵人,在政治上推翻他們的統治,在經濟上沒收他們的資本。民族資產階級在社會主義時期仍然具有兩面性。他們既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對民族資產階級,是把他們作為朋友,在團結他們的同時,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們。
對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并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贖買政策。
在中共中央醞釀并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程中,1953年2月,毛澤東提出:"對民族資產階級,可以采取贖買的辦法。"同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兩次召開擴大會議,確定經過國家資本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業的方針。
何謂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形式有哪些?
一般情況下,是指國家和私人資本共同經營的經濟。在我國,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的、并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地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在實踐中,國家資本主義成為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過渡形式。按照國營經濟同資本主義經濟聯系的程度和社會主義因素的多少,區別為低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前者在工業中有加工、訂貨、統購和包銷等形式;在商業中有代銷、經銷等形式。后者是公私合營。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的基本形式是采取國家資本主義形式,改造的政策是贖買。
和平贖買:是中國共產黨改造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基本政策。195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各省、自治區和人口50萬以上的大中城市黨委負責人會議,通過了《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的決議(草案)》,規定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有代價地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贖買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前采取"四馬分肥"的利潤分配制度,即分為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股金紅利四個部分。企業收益大部分歸國家和工人,資本家所得不足四分之一。二是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后采取了定息制度,即在一定時期內,由國家按照企業合營時核定的私股股額,在合營期間,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這就叫定股定息。另外,對有工作能力的資本家由國家有關部門分配工作并保留比較高的薪金。
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圍內完成全行業公私合營。到這年年底,全國私營工業戶的99%、私營商業戶的82.2%,都走上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道路。
2.和平贖買政策的實現經過國家資本主義來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意味著國家對資本家采取和平贖買的政策。中共中央在《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的決議》中指出:"我們對于資產階級,第一是用贖買和國家資本主義的方法,有償地而不是無償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變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們的同時,給予他們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剝奪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并且對于他們中間積極擁護社會主義改造而在這個改造事業中有所貢獻的代表人物給以恰當的政治安排。
對資產階級實行贖買,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設想,列寧曾經設想并打算實行的方法,但俄國資產階級不接受。中國共產黨把這種設想付諸實施并取得成功,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公開表示接受這樣的方案。從根本上說,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符合于客觀需要,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件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情。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及其意義(一)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56年,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基本上屬于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私合營經濟合計為92.9%,占到了國民收入的絕大多數。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國繼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比較主要的標志。這表明,中國已經勝利地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得到了全面的確立,開始進入處級階段。
(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歷史意義第一,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場偉大的變革,這就使社會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它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取得比資本主義更快更好的現代化發展速度鋪平了道路。
第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正是為推進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事業,為中國以后一切的進步和發展,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
第三,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深刻比較偉大的社會變革,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中共十六大指出:“我們黨創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中國歷史上比較偉大比較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共十七大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4
2010.12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24
2010.12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24
2010.12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24
2010.12
2011年考研英語作文常用句型(1) ......
24
2010.12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24
2010.12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