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008

來源:育路教育網 時間:2010-12-13 09:32:37

    育路編輯特別為您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供各位考生沖刺使用。

    1.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徹底劃清了A.能動革命的反映論與直觀被動的反映論的界限B.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界限C.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界限D.辯證反映論與形而上學反映論的界限[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指出:認識本質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并不是由感官被動地接受物質對象的作用,它與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不可分離,它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一種主動性、社會性的活動,其中包含著目的性、選擇性、創造性的因素,因此,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在本質上是一種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承認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與舊唯物主義的直觀的、消極的反映論不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出發,承認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由于堅持反映者與被反映者之間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因此,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類有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能力,物質世界的特性和規律是可以被人認識的,從而徹底劃清了與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界限。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和體現的是從物質到精神、從客觀到主觀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它把社會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從而徹底劃清了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的先驗論的界限。

    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揭示了人的反映的社會性、能動性和辯證性。反映論可分為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二者之間存在著原則的區別。舊唯物主義反映論包括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它們都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不懂得認識的社會性,它們把人的認識這種社會的高級的反映形式混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離開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不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抹煞了人的認識(反映)過程的能動性,因而是消極的、直觀的反映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頁;《大綱解析》第33頁。

    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在于是否承認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C.認識起源于經驗D.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的區分。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這是與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的本質區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從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出發,承認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并把社會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把認識看成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是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原則。相反,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則把認識看成是純粹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或宣稱認識是對獨立于物質世界之外的觀念的東西的領悟,或斷言認識是對主觀體驗、感覺、心靈活動的內省,這就割斷了認識同客觀現實的聯系,否定了認識的客觀依據,陷入了主觀的隨意性。盡管徹底的唯心主義也主張可知論,但由于它把思維和存在看作是同一個東西,因而也就取消了人能否認識世界的問題。

    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者一般都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是可知論者,而哲學史上的有些哲學家懷疑甚至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從而成為不可知論者。不可知論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并不是一切唯心主義哲學都否定世界的可知性。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都可以是可知論者,例如:黑格爾在“絕對觀念”辯證運動這個唯心主義的前提下,論證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了世界的可知性。關于認識起源于經驗這個命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可以接受,但又存在著根本的對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一切知識都來自于實踐,亦即來自于經驗,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唯心主義的經驗論否認經驗的客觀來源,認為經驗是主觀自生或上帝賦予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頁;《大綱解析》第33頁。

    3.恩培多克勒認為,在所有的生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當這些流射物與感觀相接觸而進入感觀時,感覺就產生了。德謨克利特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說”的影響,提出了“影像說”。他認為,當影像從外面進入時,感覺和思想就產生,相反,若無影像對感官的撞擊,就沒有什么能夠產生。對他們觀點分析正確的是A.是舊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B.把認識的主體看作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C.僅僅從客體來說明認識的形成及其本質D.把人的認識過程簡單化了[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舊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對認識的看法。

    舊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認為客觀事物存在于人的頭腦之外,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但是,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一種直觀的映射論,其特點是把認識的主體看作是一種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認識者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即客體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腦中的過程。西方古代的流射說、影像說、蠟塊說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說和感覺說等等都屬于這種理論。這種直觀映射論的根本缺陷,就是它僅僅從客體來說明認識的形成及其本質,把認識簡單地看作是主體被動接受對象的刺激和對象把自身“烙印”在主體大腦中的結果。這就把人的認識過程簡單化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頁;《大綱解析》第33頁。

    4.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認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學習不過是回憶而已”。對他的這一觀點分析正確的是A.取消了認識能否通過主觀反映客觀的問題B.否認了認識的客觀來源C.使認識神秘化從而歪曲了認識的本質D.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對認識本質的看法。

    唯心主義先驗論從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基本立場出發,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否認認識的對象是物質世界,認為認識是一種主觀自生的、不受物質決定的東西。柏拉圖的“回憶說”,即把認識看作是人對頭腦中已經潛在具有的東西的一種回憶,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根本錯誤,就在于把認識封閉在主觀精神的圈子之內,否認認識的客觀來源,實際上取消了認識能否通過主觀反映客觀的問題。在唯心主義先驗論中,認識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不但沒有正確揭示認識的本質,反而使認識神秘化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頁;《大綱解析》第33頁。

    5.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講的主體是A.一般的抽象的人B.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C.一定的社會集團和社會D.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主體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具有社會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相對于主體而言,認識的客體則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和社會歷史性。認識主體的社會分級是指認識的主體按其活動的社會形式所分成的不同的社會層次。這些層次包括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的細胞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主體的社會性,但并不等于脫離個人抽象地談論社會,而是認為主體的具有社會性的認識活動也是通過個人并由個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活動的一種形式。集團主體是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普遍存在的一種主體形式,它指的是以一定的集團、團體、群體形式進行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形成的主體。社會主體指的是一定地域的人所組成的社會整體,是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以社會總體的形式進行活動的認識的主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主體的活動形式是由條件的、相對的。人類主體是認識主體的比較高形式,它指的是人類以統一的整體作為主體進行實踐和認識活動。迄今為止,自覺的人類主體還沒有完全形成,這既有自然原因,更重要的還有階級的、社會的原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頁;《大綱解析》第34頁。

    6.“主體是人,客體是物”與“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的觀點A.都是從實踐和認識關系中抽象出主體和客體,因而都是正確的B.都把人變成脫離社會具體性和歷史性的抽象存在物,因而都是錯誤的C.前者孤立地理解主客體,沒有在具體的實踐活動關系中區分主客體,因而是錯誤的D.后者是從實踐的主客體相互作用內容和結果這兩個方面去理解主客體關系,因而是正確的[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和實踐關系中的主客體關系。

    任何認識都是主體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對客體的反映,都是以觀念的形態再現客體的特征、本質和規律。認識的主體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人,認識的客體是指主體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舊唯物主義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則認為,主體是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換言之,主體是實踐的主體和認識的主體。客體是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對象,既包括物和人,也包括人和物與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舊唯物主義把主體簡單地與人劃等號,勢必導致把人變成脫離社會具體性和歷史性、沒有內在差別的抽象存在物。把物簡單地和客體等同起來,結果會導致在人與人的實踐—認識關系中,只有主體,沒有客體。因此,對主體和客體不能做簡單和孤立地理解,只有把他們放在具體的實踐活動關系中才能進行科學界定和區分,否則,就會把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歸結為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從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內容和結果看。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主體對象化和客體非對象化的雙向運動而實現的。主體對象化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馬克思指出:“在生產中,人客體化,在消費中,物主體化”。主體的對象化也就是主體通過對象性活動向客體的滲透和轉化,即主體客體化。不僅生產實踐活動如此,而且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結果都是主體對象化的結果。客體非對象化是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部分。實際上,人通過改造對象的活動消化精神產品,使之轉化為主體意識的一部分,即客體主體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50頁;《大綱解析》第33-34頁。

    7.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內涵包括A.實踐關系B.認識關系C.價值關系D.審美關系[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主體和客體關系的內涵。

    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總的說起來是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兩者有密切的聯系,但不能等同起來。認識的主客體是說明認識過程,它立足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一切客體都是現實的片斷,但并非一切現實的片斷都是客體。主體概念的內涵廣于意識的概念。因此主客體的辯證關系問題同哲學的基本問題有密切聯系,但并不一致,更不存在著主從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在對象性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首先表現為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即實踐關系,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即認識關系。主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作為主體活動的動力因素和內在尺度,對于主體活動的方向性、選擇性以及對活動的調控具有重要意義。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即需要與滿足需要或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價值關系的比較高境界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對人的自由的肯定,即審美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50頁;《大綱解析》第33-34頁。

    8.魯迅說過:“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神思,所謂‘天馬行空’地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卻是三只眼、長頸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體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這段話說明,人們頭腦中的鬼神觀念是A.頭腦中主觀自生的B.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腦對鬼神的虛幻反映D.可以從人世間找到它的原型[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魯迅先生的這段話,非常生動地揭示了人們頭腦中的鬼神觀念、宗教迷信思想,乃至種種錯誤思想產生的認識論根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承認并堅持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的同時,又進一步揭示出人的認識所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征。創造和反映是認識本質的兩種不同功能,兩者是不可分離的。如若在認識過程中,主體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錯誤的接收、整合、系統化加工,必將產生種種失真的甚至是極其荒誕的認識。

    人腦中的鬼神觀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不過是把自然界和自然力神化,或者是使人們的力量具有超人間的感染力罷了,這種錯誤的認識絕不是主體主觀自生的或無中生有的,在客觀世界中都可以找到其根源。A項否認認識從實踐中發生,否認認識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之間的一種特定的對象性關系;C項錯誤地肯定了鬼神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頁;《大綱解析》第33頁。

    9.《傳習錄》記載:“先生(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這一觀點的錯誤是A.把人對花的感覺與花的存在等同起來B.把人對花的感覺夸大成脫離花的獨立實體C.人對花的感覺與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張人對花的感覺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運用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系原理來判明什么是主觀唯心主義。

    “天下無心外之物”,意思是在人的意識之外無獨立存在之物,否認了物質的客觀性,這是主觀唯心主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心中,對花的感覺就等于花的存在,即認為人對花的感覺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而不是人的某種意識。因而能夠表現王陽明錯誤觀點的選項是AB選項。C項是講思維存在、感覺與花的同一性問題,即世界的可知性問題,這個命題本身是正確的。D項也是正確的命題。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50頁;《大綱解析》第33-34頁。

    10.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中包含有A.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B.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C.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D.主體對客體信息的加工[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中的反映與選擇、建構、加工。

    唯物辯證法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在主體對客體進行能動反映的過程中,選擇機制起著重要作用。人在認識過程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首先表現為以感覺為門戶的神經生理系統所決定的選擇;然后是主體思維對知覺、表象中的信息進行有選擇的加工和重組,形成對特定對象或特定對象的某一方面的認識。人所特有的選擇機制和認識的反映特性并不矛盾,它本身就是能動反映的具體表現,而且人的選擇不是主觀任意的,它既要受到反映客體的制約,也要受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制約。

    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也離不開建構。認識中的建構就是主體按照正確反映客體的要求把經過選擇、加工和變換的客體信息在大腦中重新組合為觀念的體系。重構或建構不僅同反映不想矛盾,恰恰是實現能動反映的重要環節和內在機制,它是在認識是過程中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突出表現。在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和建構的過程中都包含著對客體信息的加工,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BC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0頁;《大綱解析》第34頁。

    11.有幾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的什么樣,他們就決定去摸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墻。”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盲人摸象故事表明A.人的認識結果由主體的觀念意志決定的B.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具有能動的作用C.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是主體獲取、加工、處理客體信息的過程D.主體自身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等因素影響著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和重構[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本質,以及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就是主體獲取、加工、處理客體信息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發揮人的信息選擇機制和信息重構機制的作用,這是主體能動性的重要表現。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也會有不同的認識,這就是認識活動中主體認識差異性的重要表現。因此,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全面、準確地把握認識的本質,正確理解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首先,主體和客體因實踐活動的兩極而對立,又在統一的實踐活動過程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由于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或建構不能脫離自己在過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已有的價值取向、思維結構和思維定勢,因此認識必須向實踐開放,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維結構,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認識結果,從而實現主體對客體客觀地反映。

    其次,人的認識既有客體的作用,更有主體的作用。主體在獲取、加工、處理客體信息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從而會造成對同一客體產生不同的認識結果。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會形成不同的認識。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由于主體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的不同所致。但是無論不同主體認識的差異有多大,它們都有其客觀的根源,歸根到底仍然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既是對主體之外的客體的反映,也是對主體自身狀況的反映。因此,人的認識及其結果受主體影響,但不是由主體單方面決定。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0頁;《大綱解析》第34頁。

    12.德國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兼心理學家赫爾姆霍茨認為,螞蟻能看見紫外線而人卻看不見,可見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構成了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對他的觀點分析正確的是A.他沒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B.他沒有到人的認識能力具有無限性的一面C.他沒有看到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能動作用D.具有不可知論的傾向[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的感官局限性與人的認識的能動性。

    一般說來,客體對象的信息豐富而復雜,人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吸收來自對象的全部信息,而只能吸收對于形成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和觀念所必需和必要的信息。主體的認識過程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首先表現為主體以感覺器官為門戶的神經生理系統所決定的選擇,人的感覺器官實際上是個信息過濾器。但是,人的感覺器官的這種選擇性或生理閾限并不是人的認識能力的界限,人們能夠在實踐中利用各種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突破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有選擇性地獲取事物更多的信息,而且能夠把感性直觀獲取的信息經過加工改造,上升為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赫爾姆霍茨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并且認為這造成了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但他沒有看到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認識無限發展,因此,他的觀點具有不可知論的傾向。本題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50頁;《大綱解析》第33-34頁。

    13.天體物理學家對2006年9月發生的日偏食的天文現象進行了準確的預報和大量的觀察研究,這一事實表明A.世界是可以認識的B.人類已能預測一切自然現象C.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D.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無止境的[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結合新的科學發現來理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科學史和題干提供的科學事實都證明了“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類借助現代科學手段如“現代空間技術”,對自然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而且是無止境的。但是尚未認識的自然現象是大量存在的,自然界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沒有也不可能窮盡一切,更不能預測一切,B項片面夸大了人類的認識能力,是不正確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9和57頁;《大綱解析》第33和40頁。

    14.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說明A.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只注重認識世界,忽視改造世界B.哲學的任務只是在社會實踐中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C.哲學不僅要認識現實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D.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認識的比較終目的。

    對事物的認識來源于實踐的需要。認識本身不是目的,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發現規律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這些規律去改造世界,規律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一切科學理論或知識,一旦離開了為實踐服務這個根本目的,都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認識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過程,即是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哲學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以往的哲學盡管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都曾起過進步作用,為人類的思維增添過真理的顆粒,但是由于它們的理論的立腳點和方法的局限性,它們的理論不可能是徹底的,革命的,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立足于使“現存世界的革命化”,放眼于人類的解放,“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1頁;《大綱解析》第36頁。

    15.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句話說明A.革命運動的成功只需要革命的理論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C.先進的革命理論一旦被群眾所掌握就會促進社會的發展D.革命理論是革命運動的來源和決定力量[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對實踐的能動的反作用。

    認識對實踐的能動的反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為認識的高級形式的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首先,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指導實踐活動的進行;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再次,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正因為看到認識對實踐的能動的反作用,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認識(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反映到社會層面即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2頁;《大綱解析》第36頁。

    16.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段話體現的哲學思想是A.理論就是巨大的物質力量B.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C.理論不能代替實踐D.理論可以決定一切[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論、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實際的革命行動、物質武器,特指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馬克思在分析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論的作用時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在這里,馬克思實際上指出了物質與精神、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理論批判與現實的革命運動都是人類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強調了物質力量對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的辯證途徑。在馬克思看來,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現實的社會力量就是無產階級。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1-52頁;《大綱解析》第35-36頁。

    17.對于同一棵大樹,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畫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調,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態特征,這是由于A.人的感覺受理性指導B.人的認識具有能動性C.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D.已有的認識影響感覺活動[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本質和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的過程中去,這是認識過程中的兩次能動性的飛躍。雖然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但兩者又存在著聯系。

    首先,從認識的辯證過程來看: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同時,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成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也依賴于理性認識。C項顛倒了認識的辯證過程,因而是錯誤的。

    其次,從兩者的辯證關系來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一方面人的感性認識中包含有理性認識的因素,它是在理性認識指導下的獲得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人的理性認識中滲透著感性認識的成分,離開感性的純粹的理性,離開理性的純粹感性,在實際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二者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人的認識具有的能動性在這個題目中更具有突出的意義。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系,首先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選擇,這種選擇是以主體為轉移的。木匠、畫家和植物學家在觀察大樹之前,各自有著不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正是這些經驗和專業知識影響著他們對大樹的觀察和感受,因而他們對客體的信息的選擇表現出差異。同時,認識過程的能動性還表現在對信息選擇的基礎上。根據主體的知識結構和認識圖式對信息進行加工,也就是信息的建構過程。制約著感性認識形成的有來自客體和主體的多方面的復雜因素,而對相同的感知對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知結果。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4頁;《大綱解析》第38頁。

    18.黑格爾指出,對同一句格言,年輕人總不如飽經風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廣泛和深刻。這說明A.豐富的經驗積累能加深我們對事物的認識B.青年人的認識永遠無法超過老年人的認識C.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是認識事物的惟一來源D.認識的深刻性與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有密切關系[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既是它的可靠之處,也是它的局限所在。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相互聯系。一方面感性認識中滲透著理性因素。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正如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4頁;《大綱解析》第38頁。

    19.毛澤東同志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這一論斷揭示了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質的不同B.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能促進感性認識C.感性認識對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沒有實際意義D.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所以,“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有聯系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由于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因此“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本題正確答案為AB.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4頁;《大綱解析》第38頁。

    20.在認識論上主張“跟著感覺走”,在本質上是A.唯心主義經驗論的觀點B.承認主觀能動性的辯證觀點C.唯我主義的觀點D.反理性主義的觀點[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心主義經驗論、唯我論觀點的判斷。

    “跟著感覺走”,認為人的感覺經驗是認識的出發點,從而否認理性認識的科學性,屬于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唯我主義又稱唯我論,是表征主觀唯心主義特點的哲學用語。這是一種只承認自己個人存在的哲學觀點。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貝克萊和奧地利的馬赫、德國的費希特等。貝克萊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觀念的集合”,他以蘋果為例,說蘋果不過是我的色、香、味、硬度等感覺的組合而已,如果沒有我的感覺,就沒有蘋果,就沒有一切事物。馬赫則用所謂“世界要素”來標榜自己是超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但馬赫的“世界要素”,指的不是物,而是顏色、聲音、空間、時間等感覺。世界就是“感覺的復合”,在感覺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在我國古代,孟子認為“萬物皆備于我”。宋代的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些都是典型的唯我論。唯我論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推到極端必然得出的荒謬結論。列寧深刻地指出:“如果物體象馬赫所說的是‘感覺的復合’,或者象貝克萊所說的是‘感覺的組合’,那么由此必然會得出一個結論:整個世界只不過是我的表象而已。從這個前提出發,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認別人的存在,這是比較純粹的唯我論”。顯然“跟著感覺走”也屬于唯我主義的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4-55頁;《大綱解析》第38-39頁。

    21.感覺是指人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收集和接受外界信息,在人腦中產生的對事物的個別屬性和特性的反映。它在認識中的地位表現在A.它是認識的來源B.它是感性認識的比較初形式C.它是認識的深化D.它是認識的起點[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覺在認識中的地位。

    感覺是感性認識的比較初形式,是意識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聯系,是物質的刺激向意識的比較初轉化。人的感覺有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兩種。對形成人對外部世界認識來說,起重要作用的是外部感覺。由于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不同,接受的刺激不同,感覺可以分為許多類。由于有這些不同的感覺,人分別把握和體驗著事物的各方面的特性。不通過感覺,人就不能知道任何事物的任何形式,也就談不上認識。因此,感覺既是感性認識的起點,也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4頁;《大綱解析》第38頁。

    22.牛頓說:“假如我能比別人瞭望得略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這表明A.認識具有歷史繼承性B.實踐不是認識的惟一來源C.間接經驗是認識發展的必要條件D.直接經驗對科學發展無任何作用[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間接經驗的重要性。

    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體的主體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身實踐,而且理論或認識本身也具有歷史的繼承性,所以主體可以也應該通過讀書或傳授等方式來獲得間接經驗,這是發展人類認識的必要途徑,它的意義充分體現在牛頓的一句名言中:“假如我能比別人瞭望得略微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但是間接經驗歸根到底也是來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實踐,而且人們接受間接經驗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種直接經驗即實踐為基礎。只有把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結合起來,才能有比較完全的知識。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2頁;《大綱解析》第36頁。

    23.在下列命題中,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有A.一切經驗科學的概念和命題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經驗來證實B.數學和邏輯的概念和命題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經驗來證實C.認識是以抽象的概念、符號、公式等反映自然與社會D.認識主體對客體信息選擇、重構,是實現主體正確反映客體的必要途徑[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觀點。

    題中的A項中概念和命題由經驗來證實,即主觀由主觀證實,是唯心主義的;B項概念和命題源于理性,即理性來源于理性,也是唯心主義的;C項說明科學的抽象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與社會;D項說明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加工和改造,選擇、重構是能動反映的內在環節。C、D項都是對人的認識的特殊本質的表述,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正確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0-52頁;《大綱解析》第34-36頁。

    24.實現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的條件是A.理論必須被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地行動B.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C.要把理論的正確性和現實的可行性結合起來D.指導實踐的理性認識應該盡可能地正確[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第二次飛躍的條件。

    實現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需要一定的必要條件。首先,用來指導實踐的理性認識必須是正確的。在第一次飛躍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要求感性材料十分豐富而又合于實際,這就要求作為認識的起點和基礎的內容一定要可靠,它是決定認識的唯物主義性質的方面;在第二次飛躍中,起點是理論,是理性認識,它的正確與否決定實踐的性質和結果。只有把正確的理論運用于實踐,理論才能轉化為人們所需要的客觀現實,達到預期的目的。其次,要始終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不僅表現在認識的過程中,即第一次飛躍中,而且表現在認識的實現過程中,即第二次飛躍中。再次,要把理論的正確性和現實的可行性有機結合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通過具體科學與技術特別是應用科學和技術使抽象的理論原則具體化。包括應用科學在內的具體科學和技術以及其他物質手段,是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的必要環節。比較后,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比較終把實踐觀念和行動方案變為現實,還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6頁;《大綱解析》第39頁。

    25.理性認識的主要形式包括A.概念B.判斷C.推理D.表象[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理性認識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認識的高級階段,主要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既然是人通過抽象思維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它就不可能脫離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理性認識的形成過程,就是主體運用抽象的思維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過程,以及進一步形成概念的邏輯體系即假說等理論體系的過程。概念是對同類事物共性和本質屬性的概括,它是思維的“細胞”,是比較基本的思維形式。理性認識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組合和深化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判斷在形式上表現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或關系,而在內容上則是對事物之間聯系或關系的反映。判斷是展開了的概念,概念是濃縮了的判斷。推理在形式上表現為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系,是由已知合乎客觀現實的聯系,或者是從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推導出個別的聯系,或者是從事物之間的個別的聯系推導出一般的聯系。概念、判斷、推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5頁;《大綱解析》第38頁。

    26.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辯證過程是A.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發展B.從間接經驗到直接經驗的轉化C.實踐——認識——實踐的無限循環D.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

    認識的辯證過程原理是有確定的科學的內容。列寧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絕對真理是由發展中的相對真理的總和所構成的。”從抽象到具體,是從實踐到認識的第一次飛躍中辯證思維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在認識過程第一次飛躍的整個階段中,又可以分為三個緊密相關的環節:感性具體——理性抽象——理性具體。感性具體是直接感知事物而形成的具體形象;理性抽象是在感性具體的基礎上,對事物本質的抽象規定;理性具體是對事物多種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是由實踐到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的比較終完成,這一切均發生在思維的領域和范圍中,尚未同實踐發生聯系。從理論到實踐,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是由理性認識即理論向實踐的飛躍,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用理論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從而把理論轉化為現實,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一次飛躍是個思維過程,第二次飛躍是個實踐過程,二者不能等同或混同。

    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充滿矛盾的復雜過程:從認識的源泉和發展動力看,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不斷反復無限發展的過程;從認識的形式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真理的發展看,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發展。

    本題中的B項是說個人知識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個部分,不是認識的深化,也不存在間接經驗到直接經驗的轉化,不是認識的辯證過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7-58頁;《大綱解析》第40-41頁。

    27.割裂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會導致A.“左”傾錯誤B.右傾錯誤C.教條主義錯誤D.經驗主義錯誤[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主客觀、理論和實踐關系中的錯誤傾向。

    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矛盾是認識過程的基本矛盾,認識的任務在于不斷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求得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種統一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條件、時間、地點下的客觀事物和實踐相符合;這種統一應是歷史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觀認識要同不斷發展著的客觀事物和實踐相符合。客觀世界的無限性決定了認識發展的無限性。人的認識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過程。

    割裂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左”、右傾錯誤產生的認識根源。當實踐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果,不具備向另一具體過程轉變的條件時,如果強制推移而把將來才能做到的事拿到現在來做,超越歷史發展階段,就會犯“左”的錯誤;當實踐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而主觀認識仍停留在原來的階段,就會思想落后于實際,犯右的錯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都割裂了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犯了主觀主義和片面性的錯誤。教條主義片面夸大了書本知識、理性認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和實踐的重要作用,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僵死的教條生搬硬套,犯了類似唯理論的錯誤。經驗主義者片面夸大了感性經驗的作用,輕視科學理論和實踐,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處理問題不超出自己狹隘的經驗眼界,犯了類似經驗論的錯誤。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4-55頁;《大綱解析》第38-39頁。

    28.真理具有A.具體性B.全面性C.過程性D.客觀性[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的特性。

    真理具有具體性,從內容上講,真理是運動發展著的事物的多方面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從形式上講,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構成的理論體系。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是全面的,即真理只有在它們的總和中以及在它們的關系中才會實現。由于人們總是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和具體的知識系統中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定和關系,所以,真理的全面性也就是真理的具體性。真理具有過程性,有兩層含義:(1)人們從主觀的觀念經過實踐才能走向客觀真理,這是一個過程,表明任何真理都體現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任何事物由于內在的矛盾總是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認識是思維對客體永無止境的接近,任何一個具體真理斗士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真理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真理的客觀性并不是說真理本身就是客觀事物,也不是說它沒有主觀形式,而是說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二是指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本題的正確答案選ABC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9-60頁;《大綱解析》第41-43頁。

    29.承認真理的相對性就是承認A.相對真理不包含絕對真理的顆粒B.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具有近似的性質,認識有待于深化C.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D.世界上尚有未被認識的東西,認識有待于擴展[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的相對性的具體內涵。

    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由三層含義:一是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承認世界上尚有未被認識的東西,認識有待于擴展,也就是承認認識的相對性。二是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承認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具有近似的性質,認識有待于深化,也就是承認真理的相對性。三是從進度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展。承認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也就是承認真理的相對性。選項A割裂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否認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否認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0頁;《大綱解析》第42頁。

    30.從古代原子論到近代原子論再發展到現代的物質結構理論,關于物質結構理論這一歷史發展過程表明A.古代原子論與近代原子論都是片面的,錯誤的B.人類已經取得的任何一項真理都是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C.現代物質結構理論達到了對物質結構的終極認識D.人們對于物質結構的認識必然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關系的具體應用。

    物質結構理論的歷史發展表明,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人們對于物質結構的認識必然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古代的原子論只涉及物質應有更基本的組成單位的問題;近代原子論以實驗為基礎,把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深入到了原子這個層次;近代科學發現了物質還有更基本的組成單位——基本粒子。這些認識標志著人們對物質結構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同時它們都沒有也不可能窮盡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在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于繼續發展,因而表現出真理的相對性。

    物質結構理論的歷史發展表明,在相對真理中包含著絕對真理的因素和顆粒,絕對真理并不存在于相對真理之外,而是由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的。古代、近代和現代的物質結構理論,盡管都是相對真理,但就其是涉及物質結構的某一方面或層次而得出的正確認識而言,都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一點是絕對的。這些認識都作為絕對真理的因素包含在人類對物質結構認識的無限過程中。人類已經取得的任何一項真理,都是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古代、近代和現代的物質結構理論,都既是以往實踐和認識業已達到的終點,又是進一步邁向絕對真理的起點,人類的認識就是這樣在不斷深化的過車觀念中逐步接近絕對真理。但永遠不會窮盡。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0頁;《大綱解析》第42頁。

    31.真理和謬誤是A.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B.絕對對立的兩種認識C.相比較而存在的兩種認識D.不同發展階段的兩種認識3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這句話意味著A.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領域內才有絕對的意義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C.真理和謬誤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D.真理和謬誤沒有確定的界限[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與謬誤的關系、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統一。對立是指,真理是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而謬誤是對事物本來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圍內的區分是絕對的,不能混淆的。統一是指,一方面,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真理向謬誤的轉化主要表現為,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其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的謬誤,在另一種條件下可能會成為正確的認識或結論,或者說,對造成謬誤的教訓的認識和總結,會成為人們通向真理的階梯。

    在真理與謬誤的關系問題上,凸現了真理的條件性。真理和謬誤都是主體在一定條件下的認識。認識條件的改變有可能帶來認識性質的改變。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性的日呢壞死,之所以會在另一條件下轉化為謬誤,就在于人們對真理的把握和運用超出了或縮小真理適用的條件和范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認為,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列寧的這一觀點說明,對任何真理都應根據具體條件及其變化而加以靈活掌握和運用。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0頁;《大綱解析》第43頁。

    33.《莊子。齊物論》中提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句話在真理觀上的含義是認為A.真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性B.真理是絕對的,沒有相對性C.真理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D.真理是主觀的,沒有客觀性[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觀上錯誤觀點的辨析。

    承認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一切真理。割裂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關系會犯兩種錯誤,即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絕對主義真理觀的錯誤在于片面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認為人們可以一下子窮盡絕對真理,把已有的理論看成永恒不變的教條。這種絕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相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懷疑科學理論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觀隨意的東西。這種相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惟懷疑主義和詭辯論。一般說來,無論是絕對主義真理觀還是相對主義真理觀,它們都是否認真理客觀性的主觀唯心主義真理觀。題干中這句話是莊子典型的相對主義命題,其含義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樣,只承認真理的相對性,認為是非之間沒有確定的客觀標準,是主觀主義的真理觀同時也是相對主義的真理觀。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0頁;《大綱解析》第42頁。

    34.真理和價值的關系是A.追求價值以追求真理為基礎B.追求真理以追求價值為目標C.真理和價值的統一是在社會實踐中具體的歷史的統一D.真理和價值都要通過實踐檢驗[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真理和價值的區別表現在:兩者的含義或規定不同。真理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正確認識,主觀同客觀的一致;價值是在實踐基礎上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屬性即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客觀同主觀的一致。兩者的側重點不同,真理側重于客體性、條件性、統一性原則,價值側重于主體性、目的性、多樣性原則。

    真理與價值又是相互聯系的,除了都受實踐的檢驗外,真理和價值還統一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人類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要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通過一定的自我調節來解決真理和價值的沖突。一般說來,這種調節總是要使價值服從真理,使需要服從于可能。人們在實踐中通過真理與價值的相互引導、相互結合、相互過渡即追求價值以追求真理為基礎,追求真理以追求價值為目標來實現真理和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真理與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3頁;《大綱解析》第45頁。

    35.馬克思說,人“賦予物以有用的性質,好像這種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雖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這說明A.在價值關系中不是人趨近物,而是物趨近人B.現實的價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屬性為標準C.主體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價值及其價值大小的內在尺度D.具有客觀需要的現實的主體是價值關系的中心[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的客觀性與主體性。

    價值雖然同人的需要有關,但并不是由人的需要單方面決定的,價值必然有其產生的客觀基礎。也就是說,價值必須以物質的或精神的現象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同時,人的需要也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受客觀物質條件的制約,受實踐水平的制約。

    價值在具有客觀性的同時又具有主體性,而且這種客觀性是同主體性相結合的。價值的主體性首先表現為,在價值關系中不是人趨近物,而是物趨近人。客觀事物因有某種結構、屬性而內在地具有某種滿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能否變成現實性,即現實的價值能否形成,不以某物自身的屬性為基準,而以主體的需要為基準。主體的需要及其需要程度,是某物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大小的內在尺度。因此,具有客觀需要的現實的主體是價值關系的中心。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2頁;《大綱解析》第44頁。

    36.當原子論被科學所證實之后,道爾頓斷言:“物質是比較終的、不可再分的單元。”整個19世紀,原子論占了絕對地位。但是1897年電子的發現,帶來了一場深刻的物理學革命。這時,電子的發現者湯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獻詞》中聲稱:“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科學大廈中,后輩物理學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就行了”,電子再不可分了。但隨后基本粒子的大量發現,又宣告了這一預言的破產。以上這段材料說明了A.相對真理是絕對真理的具體表現B.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C.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只能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近似正確的反映D.任何科學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指同一客觀真理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兩個既相區別又相聯結的基本屬性。絕對真理即真理的絕對性,有兩種含義:(1)任何真理都包含著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原則區別,都不能被推翻,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在這個意義上,承認客觀真理也就承認了絕對真理。(2)人類的認識能力按其本性來說,是能夠認識整個物質世界的,這種無限接近客觀世界的必然趨勢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在這個意義上,承認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等于承認了絕對真理。因此,絕對真理的實質是揭示真理性認識無限發展的必然趨勢或趨向。

    相對真理即真理的相對性,指一定條件下,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近似正確的反映。這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1)任何一個真理性的認識,都只是對無限宇宙的一部分、一個層面的正確反映,人類已經實際達到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世界上尚有未被認識的東西,人們的認識有待擴展。(2)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對特定對象的一定程度的正確反映,人類已取得的真理性認識的深度總是有限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豐富。相對真理的實質在于揭示了人類認識界限的可變性。

    任何科學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依賴,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寓于相對之中,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絕對真理的顆粒;絕對之中有相對,相對是絕對的組成部分,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絕對真理。每一個真理性認識,對于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來說,都是相對真理;同時它又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絕對真理。人們的認識要達到和它所反映的外部客觀世界相一致,都有一個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9頁;《大綱解析》第42頁。

    37.同黨的群眾路線“群眾—領導—群眾”相一致的哲學基礎是A.辯證法的“個別—一般—個別”

    B.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實踐”

    C.辯證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D.認識論的“認識—實踐—認識”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

    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它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思想。

    首先,認識來源于實踐,而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認識主要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其次,從群眾中來,就是我們黨的領導干部應該把群眾的經驗和意見集中起來,形成理論、政策和辦法。這大體上相當于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從實踐到認識的飛躍過程。再次,到群眾中去,就是把已經形成的理論、政策和辦法拿到群眾中去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直到群眾的實踐。這大體相當于將“一般”轉化為“個別”,由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論、政策和辦法等得到了檢驗、豐富和發展。比較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堅持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并進而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無限認識過程。群眾的意見往往是不系統的、分散的,這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局部的、具體的。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深入聽取群眾的意見,然后再把群眾的意見加以集中、整理,形成系統的理論和意見。但是,這種意見還必須返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任務,而需要多次的循環,每進行一次循環就會使認識達到更高一級的水平。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7和90頁;《大綱解析》第40和66頁。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15

2010.12

2011年考研英語作文必備美文范例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01 ......

15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33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P......

15

2010.12

2011年考研英語閱讀A部分解題小技巧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在......

15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40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C......

15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39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T......

15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38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T......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 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 久久香蕉国产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