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004

來源:育路教育網 時間:2010-12-13 09:11:41

    育路編輯特別為您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供各位考生沖刺使用。

    1.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對列寧“物質”的經典定義認識錯誤的有A.揭示了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客觀實在性B.表明物質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和人的感性活動C.揭示了各種具體的感性的物質形態的共性以及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D.終結了對物質及其結構的認識,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物質觀[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物質觀。

    列寧對物質的定義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有:第一,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但就物質本身而言,還有其他的特性和屬性。第二,物質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第三,物質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但可以被我們的意識所反映。該題A選項混淆了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和根本屬性(運動)。 對物質及其結構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故D選項也是錯誤的。因此答案選A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5頁;《大綱解析》第10頁。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是A.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所認識到的某一層次的物質形態B.從具有無限多樣的結構、特性的具體物質形態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C.從各種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普遍的哲學概念D.與實際存在的事物和現象無關的抽象概念[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不同哲學派別對物質范疇的不同定義。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唯物主義雖然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是,對“物質”的理解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第一,舊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或物質結構的某一具體層次(A選項),這是一種以簡單代替復雜的片面的物質觀。舊唯物主義把對物質的某一層次的認識看作對物質的比較終層次的認識,這是形而上學的認識論在物質觀上的反應。第二,舊唯物主義把對世界物質性的理解只限于自然界,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這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對各種具體事物的共性的抽象。恩格斯指出:“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因此B和C選項是正確的。D選項否認了物質范疇的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 ,僅承認物質范疇在形式上是主觀的,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否認了物質范疇的客觀的內容,即物質范疇是從各種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是錯誤的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5頁;《大綱解析》第10頁。

    3.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在于A.把質上無限多樣的物質世界歸結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誤認為物質的一般特征C.不了解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D.割裂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

    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者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于原子是物質比較小單位的認識,把物質歸結為原子。這種對物質的認識雖堅持了物質的客觀性,但把原子的個性看成是物質的共性,混淆了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范疇和哲學上的物質范疇之間的特殊與普遍的關系。由于它不懂得辯證法,因此,它“不了解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同時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不能解釋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經不起唯心主義的攻擊。因此答案選ABC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5頁;《大綱解析》第10頁。

    4.現代科學正在研究“暗物質”和“反物質”。“暗物質”和“反物質”的發現說明A.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已經過時B.證明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一種多樣性的統一性C.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D.為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范疇作出了自然科學的證明[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作為客觀實在性體現的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意識卻依賴于物質,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

    現代科學研究的“暗物質”、“反物質”沒有也不可能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范疇。“暗物質”、“反物質”也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暗物質”與“反物質”跟我們傳統所見到的“物質”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點。物質總是客觀實在性與形式的多樣性的統一。世界是統一的,統一于物質,這個統一性又是多樣性的統一,“暗物質”、“反物質”只是證明和深化了世界物質多樣性統一的基本原理。人類的實踐和認識總是在不斷發展的,還會不斷地發現物質的新的具體形式,從而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因此選BCD.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5-16頁;《大綱解析》第10-11頁。

    5.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竅激為聲,皆氣也”。這句話在哲學上表達了A.多元論的思想B.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的思想C.樸素辯證法的思想D.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試題題干引文的作者方以智是我國明清之際的自然科學家、樸素唯物主義者。他通過把氣作為物質的一般而論證了世界的物質屬性,認為“空氣、聲、光、形”等都是作為物質載體的“氣”的相互轉化而表現的四種基本形態,反映了他關于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物質存在方式多樣性的思想和物質永恒地處于“流轉”中不死不滅的思想。方以智的自然哲學體系實質上是以實證科學為基礎的氣一元論,體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氣作為本原,本身是不斷發展變化的,B項的深化就是D項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屬于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7頁;《大綱解析》第11-12頁。

    6.物質是運動的A.形式B.主體C.內容D.基礎[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宇宙間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也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實在基礎和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7頁;《大綱解析》第11-12頁。

    7.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運動就是物質,物質就是運動。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A.正確理解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B.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C.混淆了物質的屬性與物質本身D.是正確的命題,體現了運動是物質根本屬性的[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題干認為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這一論斷非常正確,充分反映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系,但是因此而把兩者等同起來,認為物質就是運動,運動就是物質,則是不正確的。物質和運動不可分,但不是說兩者沒有區別。物質是表明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運動則是表明這個客觀實在是屬性的一個哲學范疇;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它是一切變化的主體,運動不過是作為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存在著。由此可見,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和運動與物質是否等同是兩個問題,不能混淆,不能把物質的屬性,即使是根本屬性同物質本身等同起來。因此選B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7頁;《大綱解析》第11-12頁。

    8.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是A.絕對和相對的關系B.無條件和有條件的關系C.原因和結果的關系D.必然和偶然的關系[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運動與靜止是辯證的關系。運動是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梢姡\動和靜止的關系是絕對和相對、無條件和有條件的關系。

    客觀世界到處都存在著引起與被引起的普遍關系,唯物辯證法把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稱為因果關系或因果聯系。其中,引起某一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而被某一種現象引起的現象叫做結果。運動和靜止之間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因此不可能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必然性與偶然性范疇解釋出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的趨勢。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中合乎規律的、確定不移的趨勢,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要發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指事物在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運動和靜止揭示的事物的存在狀態而不是事物聯系和發展中的兩種不同的趨勢,可見運動和靜止也不是必然和偶然的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7-18頁;《大綱解析》第11-12頁。

    9.南朝詩人王籍吟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句話體現了哲學上的什么道理A.運動和靜止是相互統一的B.靜中有動,動中有靜C.運動和靜止都是絕對的D.靜極則動,動極則靜[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題干選自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運動觀認為,首先,物質是運動的,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其次,運動和靜止是絕對和相對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運動和靜止又是相互統一和相互包含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形象的體現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辯證運動觀。D選項似乎也是辯證的觀點,但是,它認為靜到極點才向運動轉化,動到極處才轉化為靜止,這其實是割裂運動和靜止的形爾上學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7-18頁;《大綱解析》第11-12頁。

    10.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在于它是A.理解物質多樣性的條件B.規定和衡量運動的尺度C.過去運動的結果和未來運動的出發點D.把事物區別開來和對事物進行科學分析的前提[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相對靜止的意義。

    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對于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積極意義。第一,相對靜止是運動的量度,只有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才能堅持物質世界永恒運動的觀點。在事物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才能說明某一運動是什么事物的運動和什么形式的運動。恩格斯指出:“運動應當在它的對立面即靜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因為任何事物相對靜止的狀況都是它過去運動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將來運動的出發點。第二,相對靜止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說明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物質的多樣性是從物質自身的永恒運動中產生的,但只有在物質的相對靜止中才能顯現出來。只有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各種各樣的事物才有可能因區別而存在,并且由此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恩格斯指出,靜止是生命產生的條件。第三,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認識和利用事物的邏輯起點和基礎,是對事物進行科學分析的前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7-18頁;《大綱解析》第12頁。

    11.恩格斯指出:“應用到物質上的運動,就是一般的變化”。這說明A.運動和變化都離不開物質B.物質是運動的形式C.運動僅僅是物體位置的變化D.運動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的變化[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運動和變化的關系。

    運動作為哲學范疇,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比較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運動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的變化。因此哲學上講的運動有極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運動和變化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運動作為物質的固有屬性是指事物的一般變化和過程,標志著事物變動不居的動態過程。變化則主要指運動的一般內容,即事物所發生的改變,包括事物性質、數量、結構、形態上的改變。二者的聯系表現在:運動和變化都離不開物質,都既包括事物量的變化,也包括質的變化;既可以是上升、前進的運動,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運動,還可以是平向德運動。而這都有比較大的普遍性,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這得區別在于:在闡述物質的根本屬性時,往往使用運動這一概念;而在表達十五的具體運動過程、狀態時,常常使用變化這一概念。

    運動也并非物體位置的變化這一種形式,把機械運動看成是物質運動的惟一形式,是機械論的錯誤觀點。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內容和基礎并非運動的形式,因此選項B和選項C都是錯誤的。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8頁;《大綱解析》第11-12頁。

    12.恩格斯指出:“物質的兩種存在形式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觀念抽象”,這說明A.時間和空間都離不開物質B.時間和空間可以離開物質而存在C.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D.時間和空間都是客觀的[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恩格斯的劃時代貢獻在于,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他不僅推倒了唯心主義時空觀,堅持了時空的客觀性,而且在恪守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前提下,把時空準確地定義為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一方面,時空離不開物質,如恩格斯說:“物質的這兩種存在形式離開物質,當然都是無,都只是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另一方面,物質也離不開它的存在形式,只能在時空中存在,如恩格斯所說:“時間以外的存在像空間以外的存在一樣,是非;恼Q的事情。”恩格斯給時空下的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定義又劃清了與舊唯物主義機械論時空觀的界限,指明時空不是與物質平行或無關的獨立存在,而只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面對恩格斯的定義,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就沒有立足的余地了,時間既不是物質之外均勻流淌的河流,空間也不是盛原子的容器,相反,時空作為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與物質密不可分,只要是物質存在就必定占有空間,經歷時間,而時空正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和體現。這樣,恩格斯就把時空與物質的關系徹底說清了,它不僅繼承了舊唯物主義關于時空的客觀性、廣延性、持續性等合理內核,而且在歷史上第一次對時空的本質予以科學的界說,從哲學上給后來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時空觀留下邏輯空間。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8頁;《大綱解析》第12頁。

    13.《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個觀點是:A.樸素辯證法的觀點B.認為時空的無限與有限相同的詭辯論觀點C.說明時空的有限包含著無限D.不可知論的觀點[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時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時空作為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時間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的存在和發展的持續性是無限的,無始無終?臻g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的廣延性是無限的,無邊無際。時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體事物,其存在的時間、占有的空間都是有限的。時空的無限性與有限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其對立表現在無限是普遍,是全體,是永恒的、絕對的;有限則是特殊,是局部,是暫時的、相對的。其統—表現在二者互相依賴、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無限是對有限的超越;有限之中包含否定自身的因素,使其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無限。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命題,還包含著物質的無限可分性的思想。物質無限可分是與物質的層次結構的無限性相關聯的一個概念。與其相反的概念是物質的有限可分性。中國古人很早就表達了樸素的物質無限可分性的思想。人類對物質結構不斷深化的認識也表明,自然界物質具有無限可分性的思想是正確的。當然,人們基于現代科學也認識到,這種可分性并不是物質的單純的量的分割,而是構成自然界的有質的差異的、無限層次的分割與統一。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8頁;《大綱解析》第12頁。

    14.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類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這段話應理解為A.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B.現實世界是人類精神的創造物C.人類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對象化的結果D.自在自然日益轉化為人化自然[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原理來認識現存世界。

    命題是直接引用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學》一書中的觀點作題干。今天我們所面對的自然界,早已不是原始的蠻荒世界,而是處處留下了人的技能的痕跡;主體(人)的對象化就是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主體對象化就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轉化,是人對自然界改造的科學性的表現。

    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兩個方面,它們互為前提、互為媒介,人類就是通過這種運動形式不斷解決著現實世界的矛盾,這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內容。

    題中的A項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對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極點。B項是明顯的唯心主義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1頁;《大綱解析》第14頁。

    15.實踐是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這是因為A.實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礎B.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C.實踐構成了人的特殊生命形式D.實踐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的原因。

    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決定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基礎和根本的地位,它規定了人的本質,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這是因為:(1)實踐是人類生命的特殊運動形式。首先,從人類生存的前提看,實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礎。正是這種實踐活動不斷地創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其次,從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看,勞動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并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所有的生命物質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方式。動物是在消極地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則是在利用工具積極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

    (2)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人的意識,才使人成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和“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從而使自己成為“社會存在物”。人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動物界提升出來,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構成了人類的特殊生命形式,即構成人類的存在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0頁;《大綱解析》第11-12頁。

    16.人與外部世界是進行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轉換的過程,而實現這一轉換的中介是勞動實踐。實踐是人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這是因為通過實踐活動A.人與外部世界實現了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換B.實現了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運動C.主體把客體信息改變為主體的思維形式和內容D.主體把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產生改造客體的目的、計劃、方法等實踐觀念[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的中介作用的表現。

    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和中介,實現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的改變的一致性。實踐在人與客觀世界之間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首先,在物質關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觀事物,使客觀事物改變原有的狀態,變成新的適合人類需要的形態。另一方面是人在改變客觀事物時,客觀事物也不斷作用于人,使人適應外界環境的需要,這意味著客體對主體的意識、觀念產生了影響和作用。其次,在精神關系中,主體在認識客體時,也就在觀念中改造著客體,這不僅表現為主體總是把客體的信息改變為主體的思維形式和內容,而且還通過信息處理的過程產生改造客體的目的、計劃、方法等實踐的觀念。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1-22頁;《大綱解析》第14-15頁。

    17.實踐活動內在地包含的關系有A.人與自然的關系B.人與社會的關系C.人與人的關系D.人與其自身意識的關系[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三種基本形式內在包含的關系。

    實踐具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生產實踐。這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即物質生產的活動。這是人類比較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人類認識的比較基本的源泉和動力。第二,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即人類的社會交往以及組織、管理和變革社會關系的活動。在階級社會里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的實踐。這是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實踐活動。第三,科學實驗。這是從生產實踐中分化出來的相對獨立的一種實踐活動,是專門為了認識世界而進行的探索性的準備性活動。此外,藝術和教育活動也與科學實驗一樣,屬于以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創造實踐,處理的是人與自身意識的關系。這些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比較基本的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9-20頁;《大綱解析》第13-14頁。

    18.實踐主體的能力結構包括A.前人的活動成果B.人本身的自然力C.主體實際掌握、運用的知識和經驗D.主體的情感和意志[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主體的能力結構。

    實踐的主體是實踐活動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因素,他擔負著提出實踐目的、操縱實踐工具、改造實踐客體,從而駕馭和控制實踐活動的多種任務。實踐的主體首先具有能力結構。在主體的能力結構中存在著三種基本要素: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實踐主體能力結構中的物質基礎。人本身具有與自然物相適應的自然力,因而可以與其進行直接的物質交換,能以一種現實的、感性的力量同自己的對象發生相互作用。人不僅能積極地適應自然界,還可以能動地改造自然界,創造出自然界不可能自動生成的客觀對象。第二,進入主體實踐活動領域為主體所實際掌握、運用得知識和經驗,是實踐主體能力結構中的智力因素。在實踐活動中,作為主體能力的知識要素主要是指為實踐主體所消化、吸收的知識和經驗,它主要是作為主體改造客體的目的和方法而發生作用的。第三,主體的情感和意志是實踐主體能力結構中的精神因素,它對主體實踐活動的發動與停止、對主體實踐能力的發揮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實踐的主體是知、情、意相統一的整體,實踐主體能力的發揮不僅取決于知識的主導作用,而且總是伴隨著主體對客體的情感體驗和意志努力。實踐主體的這些能力要素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實踐主體的這些能力要素都與實踐自身有關聯,A選項與實踐主體自身無關,因此,不屬于實踐主體的能力結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0頁;《大綱解析》第14頁。

    19.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這說明A.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B.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C.人不僅僅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在本質上更是“社會存在物”

    D.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只有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聯系起來才能成為“人的關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的本質、自然的人化同人類社會的關系。

    物質生產實踐雖然不能使自然物的本性和規律發生變化,但卻能把人的內在尺度運用到物質對象上去,按人的方式來規范物質轉換活動的方向和過程,改變物質的自在存在形式。在實踐中,天然自然這個“自在之物”日益轉化為體現了人的目的、并能滿足人的需要的“為我之物”。這一過程就是自然“人化”的過程,其結果是從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使自然界在人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獲得屬人的性質,不斷地被改造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自然的“人化”過程同時就是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改造自然的同時,又形成、改造和創造著自己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沒有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就不可能有人與自然的現實關系。“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這就是說,自然界的“人化”是在社會之中而不是在社會之外實現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4頁;《大綱解析》第16頁。

    20.哲學上把未經人類改造的自然稱為“第一自然”,把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稱為“第二自然”。關于二者的正確的哲學判斷是A.第一自然是物質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質,部分是意識B.第一自然是脫離人的物質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識的產物C.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第二自然是人類實踐創造的物質新形態D.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界,都是人類認識與改造的對象[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客體的基本形式——自然客體。

    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統稱為自然客體。自然客體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形成的人化自然物。前者稱之為第一自然,后者稱之為第二自然。第一自然不可能脫離第二自然,它要以第二自然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但第二自然畢竟不同于第一自然,不是其自動延伸的產物,從根本上說,人化自然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對象世界。因此,不論是第一自然還是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都是人類認識與改造的對象。A、B項之所以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人化自然是主體在實踐中把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物化為現實的東西,因此第二自然和第一自然一樣都是現實的物質自然。A項把第二自然機械地區分為部分是物質,部分是意識是錯誤的。B項把第二自然說成是人的意識的產物,顯然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1頁;《大綱解析》第14頁。

    21.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一命題揭示了A.在意識中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統一B.人腦是意識的源泉C.觀念的東西是對物質的能動反映D.意識的依賴性與能動性22.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這句話的含義是A.意識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把意識與存在等同起來C.意識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辯證統一D.意識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本質。

    從意識的本質看,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對客觀實在的能動的反映,其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內容上是客觀的,體現了主觀和客觀(以客觀為基礎)的辯證統一。表現在:第一,從意識的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來看,意識的形式有感覺、思維、情感、意志等,這都是人的主觀世界所特有的,但它們的內容都是來自客觀物質世界。第二,從意識的主觀差別和客觀根源來看,意識的主觀性還表現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差別性,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差別性,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源卻是客觀的。第三,從意識的主觀特征和客觀基礎來看,意識的主觀性不僅表現為它是對客觀對象近似真實的反映,而且還可能表現為它對客觀對象的歪曲的或虛幻的反映,但這種歪曲或虛幻的主觀映象仍然是對于客觀對象的反映,都可以從現實世界中找到其物質“原型”。兩題的正確答案是AC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7頁;《大綱解析》第17頁。

    23.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是從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上對意識的本質作科學的規定,這說明,意識具有主觀性。人的意識的主觀性方面表現為A.反映形式的主觀性B.不同主體的意識之間的差別性C.對客觀對象反映的近似性D.對客觀事物反映的超前性[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類的意識具有的主觀性。

    意識始終依賴于意識的對象和物質的實踐活動,但它畢竟有著自己獨特的本質規定。首先,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它屬于人的主觀世界。意識是由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認識和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都是人的主觀世界所特有的,而且受人的主觀狀態(感情、興趣、知識結構、價值觀念、思想方法等)的影響。其次,個體意識具有差別性。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反映,存在著反映速度的快慢、數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淺等區別。這充分地表現了意識的主觀特征,但無論如何意識反映的內容和出現差異的原因是客觀的。再次,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動的。自由性、預見性、超前性和反思性等都是意識活動相對獨立性的重要表現;錯誤的意識表現出來的虛幻性,則是從另一個側面表現的意識活動的相對獨立性?忌貏e注意,承認意識的主觀性并不能否定意識源泉和內容的客觀性。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7頁;《大綱解析》第17頁。

    24.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科學的想象A.要充分發揮了人的思維潛能B.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為基礎C.是意識能動性的一種具體表現D.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能動性。

    在人的知、情、意這三大類意識要素中,“知”屬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被稱為“非理性”的因素。非理性因素具體地可分為兩類,一類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而是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滲透到主體的認識活動中,并對其發生影響,如情感、意志、沖動、欲望、本能等;另一類是雖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它同邏輯的、自覺的理性思維相比,具有不自覺、非邏輯性等特點,如想象、幻想、猜測、頓悟、知覺等等。想象作為意識的“非理性”因素,是指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在人的頭腦中改造已有的表象以創造人們在現實中未曾直接知覺過的表象和思想情境的過程。人類的想象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人們只有在從事勞動之前,在頭腦中形成關于勞動的結果以及達到這一結果的手段、方法的表象,才能自覺地改造世界,創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新的物化對象。發揮想象的過程就是調動意識的能動性的一個過程。

    想象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消極想象和積極想象。想象是創造性思維和科學預見的基本要素。合理的科學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了人的思維潛能,意識的能動性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意識要素的想象自然也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7-28頁;《大綱解析》第17-18頁。

    25.在意識能動性問題上,下列哪些判斷是正確的A.意識能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質B.意識能動性的實現取決于主觀努力的程度C.意識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規律為基礎D.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是通過實踐實現的[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和客觀物質條件的關系。

    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受客觀規律和客觀物質條件的制約。表現在:第一,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的前提。人的意識是一種精神力量,要變成現實的物質力量必須通過物質的活動——實踐才能達到。意識通過實踐活動反作用于物質的過程,也就是意識自身的“物化”過程。意識的“物化”是雙重的:把觀念的東西化為物化的感性活動,即化為實踐;在通過實踐,使主觀的東西見之于客觀,使客觀世界發生合乎目的的變化。人的意識就是這樣通過實踐而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的意識都能成功地完成這一“物化”。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建立在客觀規律基礎上的意識,才是正確的意識,因此B選項是錯誤的。只有在正確意識指導下,符合客觀規律的行動,才是正確的行動,才能實現人們預想的目的。

    第二,意識能動作用的實現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一方面,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是同物質技術條件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一般說啦,作為認識器官之延長的科學觀測設備越先進,人們的認識水平也就越高。人的認識能力同物質的認識工具往往是成正比例發展的。另一方面,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需要憑借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手段。沒有現實的物質材料,人的意識再高明,也創造不出任何物質的東西來,因此,A選項也是錯誤的。

    總之,辯證唯物主義關于意識能動作用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反對否定客觀規律,不顧客觀條件,片面夸大意識的能動性的“精神萬能論”、“唯意志論”,也要反對以強調客觀規律、客觀條件為借口,否認會忽視主觀能動性,聽命于自然的形而上學機械論、“宿命論”。 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7-28頁;《大綱解析》第17-18頁。

    26.“克隆”、“轉基因”等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表明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觀點B.為“世界統一于物質”提供了自然科學依據C.意識的能動性可以突破物質世界的規定D.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能動性和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正是表明了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在實踐中積極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列寧指出:“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但是意識的能動作用的發揮并不是沒有限制的,這種能動作用是在物質決定意識的基礎上的能動作用,無論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多大,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物質對意識的根源性。忽視甚至抹殺或片面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都是錯誤的,因此C選項是錯誤的。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的基本內容主要有:第一,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第二,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而不是某種“始基”的物體;第三,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是在客觀實在基礎上的統一。“克隆”、“轉基因”等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正是為“世界統一于物質”提供了自然科學依據,并且也有力的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9頁;《大綱解析》第18頁。

    27.霍爾巴赫認為:“人是自然產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從自然的法則,不能超越自然”,這一觀點A.否定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B.肯定了自然規律的客觀實在性C.認為人們只能認識規律,不能利用和改造規律D.將機械決定論貫徹到人的活動領域[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能動性。

    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指人類意識所特有的在實踐中積極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第一,意識反映世界是自覺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不僅能反映現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動創造性。第三,意識可以通過“思維操作”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并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實,從而改變創造世界。第四,意識還能控制人體的生理活動。辯證唯物主義關于意識能動作用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反對否定客觀規律,不顧客觀條件,片面夸大意識的能動性的“精神萬能論”、“唯意志論”,又要反對以強調客觀規律、客觀條件為借口,否認或忽視主觀主觀能動性,聽命于自然的形而上學機械論、“宿命論”;魻柊秃罩怀姓J自然規律的客觀實在,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一種形而上學機械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7-28頁;《大綱解析》第17-18頁。

    28.意識并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意識,“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這說明A.沒有獨立存在的意識、精神B.意識永遠依賴于物質C.語言是現實的意識,是意識的表現形式D.意識也就是物質的東西[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意識和語言的關系。

    題干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語言、意識和物質的關系的論述。作為思維外殼的語言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在勞動過程中由于協同動作的需要,已經到了彼此間交流溝通的地步,于是產生了語言。馬恩指出:“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語言的產生,使人腦能夠用詞來概括各種感覺材料,進行抽象思維活動,使人類獲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從而推動了人類意識的發展。語言是意識的表現形式。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說明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沒有脫離物質而獨立自存的意識。D選項認為意識也就是物質的東西混淆了物質和意識的區別,是錯誤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6頁;《大綱解析》第16-17頁。

    29.IBM公司制造的“深藍”計算機戰勝了世界頂級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這一事實表明:A.電腦具有比人腦更高級的運動形式B.電腦是人腦的延伸,是人類擴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電腦和機器人也能進行某些實踐活動D.電腦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識,電腦戰勝人腦,實質上是人類自己戰勝自己30.現代科學家運用電子計算機解決了數學運算、工程設計和科學實驗中的一些難題,這表明電腦:A.可以模擬人腦的某些功能B.具有思維的屬性C.可以代替人腦的一部分活動D.可以完全取代人腦31.意識問題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界和哲學界討論的重點與熱點問題。在哲學界,由于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對人工智能的討論形成了高潮。關于人類意識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是,認識正確的有: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過程,后者是機械的、物理的、電子的過程B.前者具有能動創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動創造性C.前者具有社會性,后者不具有社會性D.前者不具有社會性,后者具有社會性[命題分析] 這三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和人工智能的關系問題。

    人工智能的出現有力地證明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反映性是物質的普遍屬性。但是,必須看到人工智能與人的意識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人的意識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基礎上的人腦的生理——心理、意識過程,而人工智能則只是建立在機械和電子元件基礎上的一種機械——物理過程。因此,人的意識具有各種不同的主觀狀態,而人工智能則不具備。第二,人工智能是人類將思維的部分功能交給機器去執行的結果,使人類智能的物化、形式化,單純機器本身沒有“意識”,沒有人類的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第三,人的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的產物,人的意識在實行反作用時要考慮社會意義和社會結果。而人工智能只執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務本身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傊,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人的思維。雖然,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程度不斷提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出現思維演化的征兆。但是,人工智能畢竟是人類思維一定程度地賦予機器的記過,是受人類思維支配和操縱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思維,也更不可能超越和統治人的思維。31題的正確答案是ABC.29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30題的正確答案是A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8頁;《大綱解析》第18頁。

    32.人們對于同一對象的認識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原因是:A.意識能夠建構認識的對象B.認識主體受到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影響C.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D.對同一認識對象產生差異的根源是客觀的[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主觀性的根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觀的,即意識具有主觀特征。意識的主觀性主要表現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差別性和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差別性。對于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人、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反映,這正是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表現。由于認識主體的專業知識背景和經驗的不同,因而即使面對著同一認識對象也會得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結果。但是,任何意識就其內容而言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人們對于同一對象的認識產生差異的根源是客觀的,而且對這些有差別的認識的檢驗也是由客觀實踐來檢驗的。不能因為意識的主觀形式而否認意識根源于客觀的事實。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CD選項。A選項的錯誤在于夸大了意識的能動性。人的意識可以選擇認識對象,但意識選擇的對象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而不是意識主觀所建構的。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7-28頁;《大綱解析》第17-18頁。

    33.“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觀點是:A.主觀唯心主義B.客觀唯心主義C.唯物主義一元論D.唯心主義一元論[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主觀唯心主義關于世界統一性的觀點。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佛教禪宗的觀點,其含義是說一切事物和現象(法)不過是心所產生的幻象,主觀的心決定著萬物,該觀點否定了一切事物的客觀實在性,認為外界一切都是以心為轉移。它清楚地體現出精神性的“心”是宇宙的本原和決定者的含義,是主觀唯心主義一元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9頁;《大綱解析》第18頁。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13

2010.12

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003

育路編輯特別為您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供各位考生沖刺使用。 第......

13

2010.12

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002

育路編輯特別為您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供各位考生沖刺使用。 1......

13

2010.12

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001

育路編輯特別為您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試題及解析”供各位考生沖刺使用。 第......

13

2010.12

2011考研《政治》終極預測試題及答案(2)

育路編輯特別為您整理“2011考研《政治》終極預測試題及答案”供各位考生沖刺使用。 ......

13

2010.12

2011考研《政治》終極預測試題及答案(1)

育路編輯特別為您整理“2011考研《政治》終極預測試題及答案”供各位考生沖刺使用。 ......

10

2010.12

2011年口腔執業醫師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二

為了幫助參加2011年口腔執業醫師考試的考生更好地復習備考,育路網特整理了2011年口腔執業醫師考試......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亚洲色婷婷丁香五月 | 色性国产精品不卡视频 | 色八a级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欧美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