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對比
|
|
2010年 |
2011年 |
|
一、考試性質 |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學學科的說是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心理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心理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錄取,確保碩士研究生的質量。 |
碩士研究生入學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學學科的說是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心理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心理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
|
二、考試的學科范圍 |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普通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等學科基礎課程。 |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內容涵蓋心理學導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等學科基礎課程。 |
|
三、評價目標 |
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心理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
無變化
|
|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普通心理學 約100分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約70分 實驗心理學 約60分 心理統計與測量 約7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65小題,每題2分,共130分 多項選擇題 10小題,每題3分,共30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綜合題 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心理學導論 約100分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約70分 實驗心理學 約60分 心理統計與測量 約7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65小題,每題2分,共130分 多項選擇題 10小題,每題3分,共30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綜合題 3小題,每小題30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普通心理學(2011年已改為心理學導論)
|
一、心理學概述 |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
|
無變化 |
|
|
(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1 觀察法 |
無變化 |
|
|
|
(三)主要的心理學流派 |
1 構造主義心理學 |
無變化 |
|
|
二、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
(一)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 |
1 神經元 |
無變化 |
|
|
|
(二)大腦皮層及其機能 |
1 大腦皮層感覺區及其機能 |
無變化 |
|
|
|
(三)腦機能學說 |
1 定位說 |
無變化 |
|
|
三、意識和注意 |
(一)意識與無意識 |
1 意識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注意概述 |
1 注意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三)注意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 |
1注意的生理機制 |
無變化 |
|
|
|
(四)注意的品質 |
1注意廣度 |
無變化 |
|
|
|
(五)注意的認知理論 |
1 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
無變化 |
|
|
四、感覺 |
(一)感覺概述 |
1 感覺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視覺 |
1 視覺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三)聽覺 |
1 聽覺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四)其他感覺 |
1 嗅覺 |
2011年已經刪除掉具體知識點,此處為空。 |
|
|
五、知覺 |
(一)知覺概述 |
1 知覺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知覺的特性 |
1 知覺理解性 |
無變化 |
|
|
|
(三)空間知覺 |
1 形狀知覺 |
無變化 |
|
|
|
(四)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
1時間知覺 |
無變化 |
|
|
|
(五)知覺的信息加工 |
1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
無變化 |
|
|
|
(六)錯覺 |
1 錯覺的含義 |
無變化 |
|
|
六、記憶 |
(一)記憶概述 |
1 記憶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感覺記憶 |
1 感覺記憶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三)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
1 短時記憶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四)長時記憶 |
1 長時記憶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五)遺忘 |
1 遺忘的含義 |
無變化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普通心理學(2011年已改為心理學導論)
|
七、思維 |
(一)思維概述 |
1 思維的含義 |
無變化 |
|
|
(二)概念 |
1 概念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三)推理 |
1 推理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四)問題解決 |
1 問題解決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五)創造性思維 |
1 創造性思維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六)表象 |
1 表象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七)想象 |
1 想象的含義 |
無變化 |
|
|
八、言語 |
(一)言語概述 |
1 言語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 |
1.言語運動中樞 |
無變化 |
|
|
|
(三)言語感知和理解 |
1.言語感知 |
無變化 |
|
|
九、情緒和情感 |
(一)情緒和情感概述 |
1.情緒和情感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情緒和情感的種類 |
1.情緒的種類 |
無變化 |
|
|
|
(三)表情 |
1.表情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四)情緒的腦中樞機制 |
|
無變化 |
|
|
|
(五)情緒理論 |
1.早期的情緒理論 |
無變化 |
|
|
十、動機、需要與意志 |
(一)動機概述 |
1.動機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需要 |
1.需要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三)意志 |
1.意志的含義 |
無變化 |
|
|
十一、能力 |
(一)能力概述 |
1.能力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能力的種類和結構 |
1.能力的種類 |
無變化 |
|
|
|
(三)智力理論 |
1.智力因素說 |
無變化 |
|
|
|
(四)智力發展的差異 |
1.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
無變化 |
|
|
十二、人格 |
(一)人格概述 |
1.人格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人格理論 |
1.人格特質理論 |
1.人格特質理論 |
|
|
|
(三)氣質 |
1.氣質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四)性格 |
1.性格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五)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
|
無變化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普通心理學(2011年已改為心理學導論) |
十三、社會心理 |
(一)社會化 |
|
1 社會化的含義 |
|
|
(二)社會認識 |
|
1 自我 |
|
|
|
(三)社會關系 |
|
1 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 |
|
|
|
(四)社會影響 |
|
1 說服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一、發展心理學概述 |
(一)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
|
無變化 |
|
|
(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
|
2011年已刪除此部分,余下序號(三)(四)順延為(二)(三)。 |
|
|
|
(三)發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
1.橫斷研究 |
|
|
|
|
(四)發展心理學的歷史 |
l.近代西方兒童心理學產生的歷史原因 |
|
|
|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 |
(一)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 |
l.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發展觀 |
l.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發展觀 |
|
|
|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 |
1.關于遺傳和環境的爭論 |
無變化 |
|
|
三、心理發展的生物學基礎與胎兒發育 |
(一)生命的開始與遺傳基因 |
1.染色體、DNA和基因 |
此部分改為: |
|
|
|
(二)胎兒的發育與先天素質 |
1.胎兒的發育過程 |
1、胎兒的發育 |
|
|
四、嬰兒心理發展 |
(一)嬰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 |
|
已刪掉。后面余下序號(二)(三)(四)(五)(六)(七)依次順延為(一)(二)(三)(四)(五)(六)。 |
|
|
|
(二)嬰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
1.嬰兒大腦結構的發展 |
|
|
|
|
(三)嬰兒動作和活動的發展 |
1.動作發展的規律 |
改為嬰兒動作的發展,去掉“活動”二字兒。 |
|
|
|
(四)嬰兒言語的發展 |
|
2011新增知識點: |
|
|
|
(五)嬰兒心理過程的發展 |
1.嬰兒感覺的發展 |
無變化 |
|
|
|
(六)嬰兒氣質的發展 |
1.嬰兒氣質類型學說 |
無變化 |
|
|
|
(七)嬰兒社會性的發展 |
1.嬰兒的情緒發展 |
無變化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五、幼兒心理發展 |
(一)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 |
|
已刪掉。后面余下序號(二)(三)(四)(五)(六)依次順延為(一)(二)(三)(四)(五)。 |
|
|
(二)幼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
1.幼兒大腦結構的發展 |
無變化 |
|
|
|
(三)幼兒的游戲 |
1.游戲理論 |
無變化 |
|
|
|
(四)幼兒言語的發展 |
1.詞匯的發展 |
無變化 |
|
|
|
(五)幼兒認知的發展 |
1.記憶的發展 |
1.記憶的發展 |
|
|
|
(六)幼兒個性與社會性發展 |
1.心理理論 |
心理理論轉移作為幼兒認知發展的知識點出現。 |
|
|
六、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 |
(一)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 |
|
已刪除。后面余下序號(二)(三)(四)(五)依次順延為(一)(二)(三)(四)。 |
|
|
|
(二)童年期兒童的學習 |
|
無變化 |
|
|
|
(三)童年期兒童言語的發展 |
1.書面言語的發展 |
無變化 |
|
|
|
(四)童年期兒童認知的發展 |
1.思維發展的一般特點 |
無變化 |
|
|
|
(五)童年期兒童的個性、社會性發展 |
1.自我意識發展 |
無變化 |
|
|
七、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
(一)青少年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
|
已刪掉。后面余下序號(二)(三)(四)(五)(六)依次順延為(一)(二)(三)(四)(五)。 |
|
|
|
(二)生理發育 |
l.生理變化的主要表現 |
無變化 |
|
|
|
(三)認知發展 |
l.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 |
無變化 |
|
|
|
(四)自我發展 |
1.青少年自我發展的一般特征 |
無變化 |
|
|
|
(五)社會性發展 |
1.科爾伯格的品德發展理論 |
無變化 |
|
|
|
(六)情緒 |
1.青少年情緒發展的一般特點 |
無變化 |
|
|
八、成年期和老年期心理發展(2011年改為成年期心理發展,去點“老年期”) |
(一)成人期發展任務理論 |
|
無變化 |
|
|
|
(二)認知發展 |
1.成人認知發展的主要理論 |
無變化 |
|
|
|
(三)人格發展 |
l.自我發展理論 |
無變化 |
|
|
|
(四)臨終心理 |
|
無變化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教育心理學 |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
|
2011年改為(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
|
|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
|
2011年此處已與上述研究對象合并。余下序號(三)順延為(二)。 |
|
|
|
(三)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
無變化 |
|
|
二、學習與心理發展 |
(一)學習的含義與作用 |
1.學習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學習的分類 |
1.學習主體分類 |
改為:1、學習水平分類 |
|
|
|
(三)學習與心理發展的關系 |
1.學習與個體心理發展 |
無變化 |
|
|
|
(四)學習風格與教育 |
1.學習風格的含義及其特點 |
此部分已刪除 |
|
|
三、學習的主要理論(2011年改為“學習理論”) |
(一)學習的聯結理論 |
1.經典性條件作用說 |
無變化 |
|
|
|
(二)學習的認知理論 |
1.早期的認知學習理論 |
無變化 |
|
|
|
(三)學習的建構理論 |
1.建構主義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取向 |
無變化 |
|
|
|
(四)學習的人本理論 |
1.羅杰斯的學習與教學觀 |
無變化 |
|
|
四、學習的動機(2011改為“學習動機”) |
(一)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其作用(改為學習動機的含義及其類型) |
1.學習動機的含義 |
1.學習動機的含義 |
|
|
|
(二)學習動機的主要理論 |
1.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 |
無變化 |
|
|
|
(三)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
1.學習動機的培養 |
無變化 |
|
|
五、學習遷移 |
(一)學習遷移的含義與作用(已刪除) |
1.學習遷移的含義 |
2011年改為: |
|
|
|
(二)學習遷移的主要理論(已刪除) |
1.學習遷移的經典理論 |
(二)陳述性知識的學習 |
|
|
|
(三)學習遷移的條件與促進(已刪除) |
1.學習遷移的條件 |
(三)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
|
|
|
|
|
(四)學習的遷移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實驗心理學 |
一、實驗心理學概述 |
(一)實驗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
|
無變化 |
|
|
增加(二)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倫理 |
|
|
|
|
|
(二)心理學實驗研究的一般程序(2011年序號順延為(三)。) |
1.課題選擇與文獻查閱 |
|
|
|
二、心理實驗的變量與設計 |
(一)心理實驗的含義與基本形式 |
|
無變化 |
|
|
|
增加(二)心理學實驗與理論 |
|
1、實驗范式 |
|
|
|
(二)心理實驗中的變量及其控制 |
1.自變量的種類與控制 |
序號順延為(三) |
|
|
|
(三)實驗設計 |
1.實驗設計及評價標準 |
序號順延為(四) |
|
|
|
(四)實驗研究的效度 |
1.內部效度 |
序號順延為(五) |
|
|
三、反應時法 |
(一)反應時概述 |
1.反應時的含義 |
無變化 |
|
|
|
(二)反應時的影響因素 |
1.外部因素 |
無變化 |
|
|
|
(三)反應時技術 |
|
增加1 減法反應時技術 |
|
|
四、心理物理學方法 |
(一)閾限的測量 |
1.極限法 |
|
|
|
|
(二)心理量表法 |
1.量表的類型 |
|
|
|
|
(三)信號檢測論 |
1.信號檢測論的由來 |
|
|
|
五、主要的心理學實驗 |
(一)聽覺實驗 |
1.聽覺現象的測定 |
|
|
|
|
(二)視覺實驗 |
1.基本視覺現象的測定 |
|
|
|
|
(三)知覺實驗 |
1.知覺組織的實驗研究 |
|
|
|
|
(四)學習實驗 |
1.條件性學習實驗 |
|
|
|
|
(五)記憶實驗 |
1.感覺記憶的實驗 |
增加 |
|
|
|
(六)情緒實驗 |
1.情緒的生理指標測量 |
無變化 |
|
|
|
(七)注意實驗 |
1.過濾器模型及其雙耳分聽實驗 |
增加 |
|
|
|
增加(八))常用心理實驗技術 |
|
1 眼動技術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心理統計與測量 |
一、描述統計 |
(一)統計圖表 |
1.統計圖 |
無變化 |
|
|
(二)集中量數 |
1.算術平均數 |
無變化 |
|
|
|
(三)差異量數 |
1.離差與平均差 |
無變化 |
|
|
|
(四)相對量數 |
1.百分位數 |
無變化 |
|
|
|
(五)相關量數 |
1.積差相關 |
無變化 |
|
|
二、推斷統計 |
(一)推斷統計的數學基礎 |
1.概率 |
1.概率 |
|
|
|
(二)參數估計 |
1.點估計、區間估計與標準誤 |
無變化 |
|
|
|
(三)假設檢驗 |
1.假設檢驗的原理 |
無變化 |
|
|
|
(四)方差分析 |
1.方差分析的原理與基本過程 |
1.方差分析的原理與基本過程 |
|
|
|
增加(五)統計功效與效果量 |
|
|
|
|
|
(五)回歸分析 |
1.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
2011改為(六)一元線性回歸的曲線方程 |
|
|
|
(六)卡方檢驗 |
1.擬合度檢驗 |
序號順延為(七) |
|
|
|
增加(八)非參數檢驗 |
|
1、獨立樣本均值差異的非參數檢驗 |
|
|
|
增加(九)多元統計分析初步 |
|
1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
|
科目 |
部分 |
章 |
2010年 |
2011年 |
|
心理統計與測量 |
三、心理測量的基本理論 |
(一)心理測量的理論基礎 |
l.心理測量的基本概念 |
(一)心理測量的基礎 |
|
|
(二)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
l.測量的信度 |
(二)經典測量理論 |
|
|
|
(三)心理測量的誤差 |
1.測量誤差的定義 |
(三)項目反應理論 |
|
|
|
(四)心理測驗的項目分析 |
1.題目的難度 |
(四)概化理論 |
|
|
|
(五)心理測驗的編制技術 |
1.心理測驗編制的基本程序 |
|
|
|
|
(六)心理測驗的施測 |
1.測驗的設計 |
|
|
|
|
(七)測驗常模 |
1.常模與常模團體 |
|
|
|
|
(八)標準參照測驗 |
1.標準參照測驗的定義與作用 |
|
|
|
|
(九)心理測驗理論的新發展 |
1.經典測驗理論的局限 |
|
|
|
四、心理測驗及其應用 |
(一)成就測驗 |
1.成就測驗的定義 |
(一)心理測驗的編制技術 |
|
|
|
(二)智力測驗 |
1.智力測驗的定義 |
(二))心理測驗的施測 |
|
|
|
(三)能力測驗 |
1.能力傾向測驗 |
(三)測驗常模 |
|
|
|
(四)人格測驗 |
1.人格測驗的定義 |
(四)標準參照測驗 |
|
|
|
(五)其他常用的心理測驗 |
1.心理健康測驗 |
(五)常用心理測驗 |
|
|
|
(六)心理測驗的應用 |
|
|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6
2010.09
一、各科目備考指導
1、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是重點考查的內容,在2011年歷史學考試大綱......
06
2010.09
一、命題思路預測
關于2011年的入學考試,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的是,它將繼續沿襲2010年的命題......
06
2010.09
一、2011年考研歷史學大綱變化綜述
首先,2011年歷史學考研大綱整體上保持了與2010年的一致性......
06
2010.09
大綱
科目 2......
06
2010.09
一、各科目備考指導
(一)教育學原理
教育學原理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教育學統考中的重點......
06
2010.09
一、命題思路預測
在四個科目分值比例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命題思路也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