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首屆全國社會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在中共中央黨校隆重召開。此次論壇的主題為“中國與科學發展”,參與代表是全國各地獲獎優秀論文的作者。副校長李書磊、研究生院院長卓澤淵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央黨校八部一所的老師、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和獲獎人員,研究生院博士生、碩士生以及新聞媒體代表參加了會議。
本次論壇由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發起創辦,2008年10月份正式啟動項目,籌備工作歷時一年。論壇創辦的主旨就是要為全國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生打造一個學術交流平臺、營造啟迪思維、大膽創新的學術氛圍。主辦方希望將此論壇打造成年輕人交流思想、碰撞觀點、廣交朋友、指點江山的高端平臺和學術盛宴。
此次論壇主題是“中國與科學發展”,獲獎論文立足改革開放30周年與建國60周年的時代背景,探討了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法制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如何發展的現實問題,以及深化改革的出路。
在開幕式上,李書磊副校長代表中央黨校校委向嘉賓光臨中央黨校表示熱烈歡迎,向獲獎同學表示衷心祝賀。
李書磊副校長圍繞如何做學術,怎樣寫文章作了重要講話。主要分為以下四點:第一,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研究生階段是人生的求學黃金(231,0.08,0.03%)時期,在讀期間應多寫文章,多動筆,打下扎實基礎。第二,治學要嚴謹,養成寫文章的好習慣。人的文字表達習慣養成有時間性,寫文章是把思想外化、真實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因此要積極鍛煉,及時抓住靈感,推敲和完善思想。第三,敢于創新,勇于探索。贊成和鼓勵同學們多讀本學科經典,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全面發展。對想法不要靜態描寫和憑空羅列,要動態展示思想過程。第四,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敢于說真話,文章要真切。
比較后李書磊副校長希望各位嘉賓和中央黨校研究生多多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祝愿大家在中央黨校生活愉快,留下美好回憶!宣布論壇開幕!
卓澤淵院長致歡迎詞。他代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的全體老師和同學向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獲獎人員表示衷心的祝賀,同時衷心感謝新聞媒體的積極參與。
卓院長指出,當今時代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變革時代,中國社會迎來了巨大的歷史轉型時期。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我們理論工作者擔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時代給了機遇,也給了我們挑戰。各位同學意氣風發,有活力、有思想、有能力、有熱情,代表著中國學術發展的未來和希望。此次“2009?社會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由研究生院主辦,研究生院學生會總會承辦。本次論壇共收到論文514篇。經過專家雙向匿名嚴格評審,有52篇論文獲獎。從去年十月份發起,經過征文、評選、公布獎項到今天舉辦論壇,進行學術交流,歷時一年。一年來我們積極準備并期待著今日的到來。這是一個開端,今后每年都會有學術征文活動。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將擔負起這一重任,為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承擔起應當擔負的使命。
比較后卓院長指出,讓我們在論壇上交流學術,激蕩青春,飛翔理想。希望同學們接過前輩的學術火炬,來照亮我們的學術之路,推動和促進中國社會的科學發展。堅信同學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會繼續奮發努力,一定能大有作為!衷心祝愿“2009?社會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圓滿成功!
在上午的政治與經濟專場中,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林瑋等研究生代表就政治現代化、服務型政府、企業社會責任、如何合理利用外資等課題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論述。在下午的社會與哲學專場中,來自南開大學的吳曉林、中央黨校的姚亮等研究生就國家文化軟實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糧食安全問題、信訪制度問題、社會分層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在場的學者和同學們也提出了很多頗具啟發性的問題,與發言者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互動。會場氣氛非常活躍與融洽。會后,參加論壇的學者和研究生紛紛表示希望形成長效機制、每年定期舉辦。
據悉,論壇籌備委員會共收到514篇參賽論文。論壇專家組反復甄選、優中選優,比較終評出52篇獲獎論文。其中,一等獎5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20篇、優秀獎17篇,研討會這些獲獎論文的作者進行了頒獎。預計論壇組委會將于12月份出版論文集。
附:獲獎名單
一等獎(5篇)
1趙大朋《科學發展視域下的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華中師范大學
2狄金華《中國農村田野研究的單位選擇——兼論中國農村研究的分析范式》華中科技大學
3張正光《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范式》華東理工大學
4韓興雨《現代性語境中的我國政治現代化及其路徑選擇》河海大學
5姚亮《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特征分析》中共中央黨校
二等獎(10篇)
6閆茂偉《社會責任:企業與政府相互合作的一個結合點》東南大學
7王龍生《試論糧食安全背景下的農業環境資源保護》江西理工大學
8林瑋《外資進入我國傳媒產業的公共規制應對研究》北京師范大學
9馮建輝《社會層級結構理論與構建服務型政府——基于一種政治哲學的考察》中共中央黨校
10劉昭《行政法視野下的信訪救濟功能初探》中共中央黨校
11安秀偉《試析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實施成效與面臨挑戰》山東師范大學
12張海靜《社區治理網絡:應急行動策略》上海交通大學
13張博萍《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村改革的影響及相關問題思考》重慶交通大學
14吳曉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階層分化與政治整合的變遷》南開大學
15任薇《論我國貿易救濟法制建設的特色》中南大學
三等獎(20篇)
16冷運生《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河南大學
17李小西《試論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與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及變化》河海大學
18李琴《交易成本:農村婦女參與選舉的制度性障礙》華中師范大學
19胡國喜《建國60年來黨內民主發展的歷程、經驗及前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20萬波《科學發展觀與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湘潭大學
21石超《文化消費危機及應對策略》華中師范大學
22吳廣慶《生態文明與生態社會化——寫在建國6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黨校
23桑麗《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黨校
24韓寧《我國鄉鎮黨委選舉制度變遷模式分析》中共中央黨校
25王軍民《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本經驗的思考》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26陳德璽《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對幾次重大爭論的反思》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27周育學《從“整合”中趨向“和諧”——生態倫理建立與發展的一個“后現代”視閾》山東大學
28王志華《科學發展觀:人文精神的新階段》廈門大學
29馮文滔《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博弈—基于1949年以來財政分權的制度變遷視角》東南大學
30宋淵明《中國法治:民主與民主的法制化實踐》中共中央黨校
31隋斌斌《經濟發展與中國政治民主——以地方政府民主創新為視角》中共中央黨校
32李鑒修《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的歷程和啟示》中共中央黨校
33毛德儒《社會發展中的“三足鼎立”動力模式芻議》中共中央黨校
34王文江《馬克思主義法哲學與中國的法治建設》中共中央黨校
35王敏《改革開放30年來新聞定義之爭——兼論新聞定義》華中師范大學
優秀獎(17篇)
36邵邦《人的現代化研究中應引入人的社會化概念》廣西師范學院
37李光普《高等農業教育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途徑探索》河北農業大學
38曲曉雷《建國初期災害應對機制研究——以1959年登陸福建臺風災害為例》廈門大學
39夏引業《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行政法的變遷—兼論政府職能的轉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40袁立《論社會權可訴性的憲政之路》東南大學
41蘇甜甜《論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東南大學
42孫尚誠《誠信與績效》廈門大學
43阮夢君《政府與市場:改革開放三十年溫州柳市經濟發展中的有效合作探究》浙江師范大學
44王家明《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就業問題分析——以科學發展觀為視角》中共中央黨校
45劉富厚《改善民生的主要難點分析》中共中央黨校
46韓功華《實踐致錯新論》中共中央黨校
47閆何清《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視閾下的中國經濟發展》中共中央黨校
48高石磊《科學發展觀新的時代內涵——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的維度》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49王志昂《非政府組織的二維透視》河南大學
50郭林《統籌城鄉養老保險發展——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必由之路》河北大學
51馮明波《論新生代農民工》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52劉中興《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當代境遇及出路》中共山東省委黨校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