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產生了許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學家、藝術家"/>
1.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產生了許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學家、藝術家,產生了許多民族英雄和農民起義領袖。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的民族。
中華民族有過光輝燦爛的過去,但近代以來逐漸落后了,所以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了貫穿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一個主旋律。
自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的封建社會前后延續了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是:
第一,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經濟。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中國封建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商人、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在社會內部,缺乏促使工業迅速發展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有效機制,造成封建經濟發展的遲滯。
第二,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這種封建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維護了封建統治和國家統一,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中國封建社會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長制,突出父權、夫權、君權。宗法制度在封建社會前、中期起過穩定和規范封建社會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強,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第四,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它以三綱五常為倫理道德規范,主張仁政,提倡經世濟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還與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封建統治者還通過種種方法,籠絡和控制知識分子,并采取鎮壓異端、興文字獄等手段,實行文化專制主義。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一方面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另一方面也使其前進緩慢甚至遲滯,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經濟危機。18世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鼎盛時期,但同時也走到了封建社會的末世,潛伏著許多危機。至乾隆后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開始從頂峰上跌落下來,步入下坡路;到了鴉片戰爭前夜,它已經衰相盡顯,與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2.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16世紀至19世紀初,正當中國還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的興衰更替之時,西方資本主義已經開始產生、發展,西方殖民主義也隨之向外擴張。東西方的歷史走向出現巨大的反差。
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第一,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與結果: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停泊于南京長江江面的英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接著,1843年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10月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
第二,如何理解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其一,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被納入了歐美資本主義的世界條約體系。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如:割占香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外國船艦可在中國領海航行,破壞了中國的領海主權;外國人在華不受中國法律管束,享受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協定關稅,則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等等。
其二,隨著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用武力強迫打開,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中國從一個享有完整主權的獨立國家,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國家,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畸形發展的道路。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因為如此,鴉片戰爭就成了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
其一,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侵略戰爭割占中國大片領土,強占中國租界,強租中國港灣,并且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1860年,又通過中英《北京條約》,割去香港島對岸九龍半島南端的九龍司。
沙俄利用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機會,于1858年通過脅迫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之簽訂《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領土。1860年,通過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平方公里領土。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割去中國西北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去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
1898年,德國強租山東的膠州灣(青島),把山東劃為其勢力范圍。沙俄強租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和大連灣,以長城以北為其勢力范圍。英國強租山東的威海衛和香港對岸的整個九龍半島(新界),以長江流域為其勢力范圍。1899年,法國強租廣東的廣州灣(湛江),把廣東、廣西、云南作為其勢力范圍。日本也聲明把福建作為其勢力范圍。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帝國主義列強還運用武力或欺詐手段,霸占中國通商口岸內的土地,設立完全由外國直接控制和統治的租界。1845年,英國租得上海外灘附近837畝土地,設立上海英租界。以后直至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奧等國,先后在上海、天津、漢口、廣州、福州、重慶等16個城市,設立了30多個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國殖民者管理,中國的法律在這里不發生效力,儼然是“國中之國”。它們成了“冒險家的樂園”和外國侵略中國的據點。
通過侵華戰爭,帝國主義列強還獲得了在中國領土上駐兵的特權。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外國軍隊有權在北京使館區和北京至大沽、山海關一線包括天津、唐山等12處“留兵駐守”。日俄戰爭后,日本從俄國手中攫得租自中國的旅順口和大連灣、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及其他有關權益,在旅順設置“關東總督府”,并派兵駐守上述地區及南滿鐵路沿線。這支軍隊后來被稱作“關東軍”,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突擊隊。
其二,勒索賠款,搶掠財富。帝國主義列強發動戰爭來侵略中國、屠殺中國人民,卻要中國人民加倍地承擔其戰爭費用。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者就強迫清朝地方政府交納廣州贖城費600萬元。戰后,更通過《南京條約》攫取賠款2100萬元。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英、法各得賠款800萬兩白銀。甲午戰爭后,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強迫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再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日軍守備費150萬兩,共23150萬兩,相當于清政府三年多的財政收入。而八國聯軍戰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中國應支付的賠款額竟高達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近10億兩之巨。這種賠款,是外國侵略者對中國實行的公開掠奪。不僅如此,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還公開搶劫中國的財富和珍寶,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前,首先搶劫和焚燒了清朝皇帝的離宮圓明園。1900年8月,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皇宮以及北海、中南海、頤和園等禁苑里的無數金銀財寶、珍貴文物古籍遭到他們的肆意劫掠。日本侵略軍還從戶部銀庫掠去300萬兩庫銀。
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的控制:
為了統治中國,帝國主義列強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國政府,操縱中國的內政、外交,把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帝國主義控制中國政治的表現:
其一,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政治的控制是逐步實現的。
其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還享有領事裁判權。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中國人如與英僑“遇有交涉訴訟”,英國領事有“查察”、“聽訴”之權,“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更規定領事裁判權的范圍,即所有美國人在華之一切民事、刑事訴訟,“均由本國領事等官詢明辦理”。從此,外國人可以在中國橫行不法,中國政府卻無權干預。
其三,把持中國海關。英國人赫德自1863年任總稅務司開始,直到1908年回國,掌握中國海關大權達40余年之久。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所謂《局外旁觀論》,教訓中國政府必須遵守不平等條約。他還幫助英國誘迫李鴻章簽訂《煙臺條約》。中法戰爭期間,他指使其親信英籍海關稅務司金登干充當中國政府專使,到巴黎與法國簽訂和約。其后,金登干又代表清政府到里斯本與葡萄牙當局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在關于《辛丑條約》的談判中,赫德起過重要的作用。
其四,鎮壓中國人民。帝國主義列強還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愛國運動。
其五,扶植、收買代理人。為了控制中國的政治,把中國政府變成自己的馴服工具,帝國主義列強特別注意在中國政府中扶植、收買自己的代理人。
帝國主義還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方式,主要是商品傾銷與資本輸出。它們在用軍艦、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后,利用其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賦予的特權,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開始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
其一,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5個港口城市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條約》又規定,開放南京、九江、漢口等10個口岸。1860年《北京條約》又規定增加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陸路方面,還向俄國開放伊犁、喀什噶爾等商埠。在這些通商口岸里,外國人依仗不平等條約享有種種特權,控制當地的工商、金融事業,甚至設立租界,實行殖民統治。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基地。
其二,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關稅自主權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主權。《南京條約》卻規定,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的稅率,要由中英兩國“秉公議定則例”,這就開了所謂協定關稅的惡例,使中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1843年制定的協定稅則,竟把進口稅率壓低到“值百抽五”,即5%左右。1858年的《天津條約》還規定,外國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轉口,而不需要重新課稅。洋貨只需在海關交納2.5%的子口稅,就可以在中國內地通行無阻,不必像中國商品那樣“逢關抽稅,過卡抽厘”了。外國廉價商品依仗特權和低稅,在中國市場上大量傾銷,排擠中國工業品和手工業產品,并獲取高額利潤。從19世紀50年代起,外國人逐步控制了中國海關的行政權。中國海關不僅不能起抵制外國商品傾銷、保護民族經濟的作用,反而成為外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一個重要工具。
其三,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中國的對外貿易,從1865年開始出現入超,在這以后除1872年至1876年這5年曾一度小量出超外,一直是入超,而且逆差數額越來越大。洋貨的大量傾銷,使得中國民族企業的產品和傳統手工業品受到排擠。直到1883年,毒品鴉片一直占進口貨物的首位。值得注意的是,外國在中國的投資,很大部分并非由國外輸入中國,而是利用戰爭賠款等方式掠自中國。
其四,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不可能在獨立的基礎上與外國發生經濟往來。帝國主義列強同中國發生經濟關系,不是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是為了控制中國的經濟,為自身獲取比較大限度的利潤。
總之,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中國在經濟上也喪失了獨立性。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成了西方大國的經濟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數城市的經濟得到畸形繁榮以外,中國廣大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經濟都瀕臨破產。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聯合統治,導致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后和人民的貧困。
帝國主義還加強了對中國的文化滲透:
帝國主義列強在對中國實行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的同時,還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其目的是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一,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帝國主義的文化滲透活動,有許多是披著宗教外衣、在傳教的名義下進行的。這些傳教士從事的不法活動,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和反抗。19世紀60至90年代,各地群眾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并不是偶然的。
其二,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外國教會勢力還利用宣傳宗教和西學的名義,為帝國主義侵略制造輿論。它們在中國辦報紙、雜志,翻譯出版各種書刊。較早的外文期刊是《中國叢報》(1832—1851年)和《北華捷報》(1850—1864年,后改名《字林西報》)。這些報刊基本上反映了當時外國侵略者對中國的態度和要求。帝國主義者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輿論,還大肆宣揚“種族優劣論”和“黃禍論”即中國威脅論。它們攻擊誣蔑中國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應該接受“優等民族”白種人的開導和奴役。
3.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第一,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認識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就是認識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是認識中國近代一切社會問題和革命問題的比較基本的依據。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及其與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相結合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種從屬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畸形的社會形態。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社會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其一,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國;其二,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封建的中國。
第二,為什么說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國?
這是因為,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通過發動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中國已經喪失了完全獨立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主要由于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大國,由于人民頑強、持久的反抗,同時也由于帝國主義列強間爭奪中國的矛盾無法協調,使得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單獨征服中國,也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國。這樣,它們才沒有能夠如英國在印度那樣,對中國實行直接統治,而是通過其代理人對中國實行間接統治。它們與中國的封建勢力、買辦勢力相勾結,共同壓迫、剝削中國人民,鎮壓中國革命。因此,近代中國盡管在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擁有完整主權的獨立國的地位,但是仍然維持著獨立國家和政府的名義與形式。由于它與連名義上的獨立也沒有、而由殖民主義宗主國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尚有區別,因此稱作半殖民地。
第三,為什么說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封建的中國?
這是因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把中國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之中。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洋紗、洋布等商品在中國大量傾銷,逐漸使中國的農業與手工業分離,從而破壞了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造成了某些客觀條件。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流入城市,成了產業工人的后備軍。一批中國官僚、買辦、地主、商人開始投資興辦新式工業。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國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然而,西方列強并不愿意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利用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在中國傾銷商品,經營輕工業和重工業,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了某些發展,但是并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而在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外國資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資本居于主導地位。在中國農村中,地主剝削農民的封建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依然占著顯然的優勢。這樣,中國的經濟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經濟,也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性質,體現在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兩者是密切結合、互相聯系的統一整體。
第四,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其一,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其二,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其三,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其四,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其五,由于近代中國處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后來,列強還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狀態。
其六,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后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義,形成“三座大山”),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其特征,是隨著外國侵略的擴大,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結合的加深而逐漸形成的。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而且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地區有所差別。在某些時期,中國的某些地區甚至淪為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4.近代中國的基本矛盾和歷史任務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比較主要的矛盾。
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是上述兩對基本矛盾互相交織和交替作用的結果。近代以來偉大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近代中國人民的斗爭,主要是以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為出發點的。
第一,近代中國的這兩大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
第二,近代中國的這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個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由于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不經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改變它們控制中國經濟財政命脈,利用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壓迫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專制政治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擴大民族工商業的國內市場;就不可能達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從而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富裕。
第三,怎樣才能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必須首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為帝國主義列強決不會自動放棄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封建主義勢力也決不肯自動放棄自己控制的政權,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合統治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近代中國曾有不少人希望通過改良的途徑挽救中國的危亡,如維新變法運動以及立憲運動等,但統統行不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等,也是在進行改良的努力歸于失敗、對當權者幻想破滅的情況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事實上,只有通過革命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國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逐步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從而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無數愛國志士和革命先驅者為之獻身的理想真正成為現實。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9
2009.10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已于2009年8月25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
09
2009.10
準備2010年考研的同學早已開始實施自己擬定的個人復習計劃。最近有些同學在網站留言板上提出了自己......
09
2009.10
考研英語跟英語四六級考試還是有區別的,考研怎么考,怎么復習,這兩個問題不一定是老師告訴是怎么......
09
2009.10
首先,模板到底是什么?
模板就是一個類型的詞條該包含的基本結構和內容。例如,一個有關地區類......
09
2009.10
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的比例越來越大
誰來救救我的寶貝兒子?
互聯網(Internet A......
09
2009.10
精神空虛(the void spirit/ A lot of people who commit suicide are result from their voi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