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中國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有
A. 不發達的社會主義B. 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C. 發達的社會主義
D.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E. 社會主義高級階段 【AB】
(2004年多選題第23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是在1954年開始逐步以“社會主義現代化”替代了原來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新中國的發展目標。周恩來在1954年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公開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四個現代化”的遠景目標。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同時,周恩來在報告中比較完整地闡釋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兩步走”的發展戰略。
34.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建設的速度、規模以及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如何協調的問題。1955年,我國經濟建設出現冒進情緒。周恩來、劉少奇等提出經濟工作要實事求是,反對冒進。1956年5月,中央全會提出經濟建設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主張。中共八大把這一主張作為今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黨的八大前后的反冒進,使我們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現的重大失誤,保證了1957年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是黨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上取得的重要經驗。
35.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首先,關于商品和價值規律。
(1)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第一,分析了商品生產的性質,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概念。第二,中國商品生產很不發達,需要一個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第三,針對斯大林關于商品生產只限于生活資料的觀點。第四,應該充分利用商品生產這一有利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第五,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存在的主要前提,其比較終的結果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對價值規律的認識:第一,價值規律是客觀經濟規律,不能違背,只能利用。第二,價值規律在生產資料各部門之間和生產領域內也發生作用。第三,提出所有的經濟單位都要利用價值規律進行經濟核算。
(3)社會主義經濟三個“主體”和三個“補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業經營方面,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以國家的計劃生產為主體,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補充;在市場方面,以國家市場為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市場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其次,關于經濟體制改革。闡述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問題。強調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條件下,可以允許一部分私營經濟的存在,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 再次,關于管理體制改革。擴大地方和企業自主權,處理好下放后的人、財、物和產、供、銷等各個環節的協調關系,破除和修訂某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在企業管理制度方面,毛澤東肯定了鞍山鋼鐵公司“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經驗,即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中實行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的三結合。
36.社會主義政治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說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即政體),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內容和特點主要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比較高權力機關;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并向它負責,接受它的監督;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對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37.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社會主義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主要形式。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民族平等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首次規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文件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是: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權的同時,必須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地方主義。
38.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的基本方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毛澤東在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后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這個方針作了具體的論述!半p百”方針的具體內涵: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用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并不會削弱馬克思主義在思想界的領導地位,相反會加強馬克思主義的這種指導地位。對待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
39.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對臺灣的方針主要是想通過武力“解放臺灣”。但是,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也開始提出“第三次國共合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并不斷豐富、完善這一主張,這些思想成為后來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的思想來源。
1955年6月,在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1963年初,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思想提出“一綱四目”解決臺灣問題!耙痪V”——臺灣必須回歸祖國!八哪俊保孩倥_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都由蔣介石決定;②所有軍政及建設經費不足之數,由中央撥付;③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協商解決;④雙方互信,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之事。這一重要思想奠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和平統一”臺灣的方針的基礎。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9
2009.04
25.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與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29
2009.04
18.新民主主義的五種經濟成分和建設方針 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
29
2009.04
9.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
29
2009.04
1.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 中共十七大新《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
29
2009.04
21.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選擇重點)主體、客體、手段。 (1)實踐的主體是具有實踐能力并......
29
2009.04
1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最顯著的特點、哲學內容的特點 (1)實踐性、革命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