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作文“把關”抓關鍵語句確定主題
【核心提示】
指導教師:哈師大附中語文高級教師譚偉。譚偉是高三年級備課組長,曾獲第四屆“語文報杯”全國語文教學大賽一等獎。從教15年,即將送走第五屆畢業班。目前所教班級已有3人保送清華,12人獲北大、人大、浙大、復旦等高校自主招生資格。
復習不要貪多要知己知彼
問:語文學科所涉及的知識較多,不知從哪下手,目前應該怎么復習?
答:語文學科最后沖刺階段的總體復習原則是:把握現有時間,不要貪多,復習要精,對高考把握要準。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考生要先了解自己,通過近幾次考試認真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是不是知識問題,是哪一部分知識問題;是不是考試技術問題,是涂卡問題還是書寫問題,是答題順序問題還是時間分配問題;是不是考試心理問題,是過于緊張還是過于放松。只有找到自己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
兩個月的時間不可能解決自己存在的全部問題,想毫無遺漏地把自己欠缺的東西全補回來是很不現實的,很多考生正因為覺得該補的太多,才覺得無處下手。我們必須要敢于取舍,分清主次輕重,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突破知識層面難點
問:考前每天大量做成套的題有用嗎?
答:不要盲目地做套題,選擇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有針對性地突破知識層面上的難點。語文高考試卷,可以分成基礎知識、科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詩詞鑒賞、文學作品閱讀、語言運用、寫作等七部分。考生根據自己失分多少來排列自己的復習順序,盡可能將易于得分的部分放在最先復習位置,同時分配較多的復習時間。
分析高考試題重視模擬考試
問:往年的高考試題有用嗎?目前是否有必要分析研究?
答:有用,以往的高考試題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例子,我們要充分分析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總結試題的規律特征,找到解題的辦法和技巧,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因此,分析高考試題是考生提高復習效果的根本方法。就語文學科而言,試卷結構有什么特征,考試所用材料有什么特征,命題角度有哪些,題目編制及答題思路有何規律可循等。考生應該先做一套往年的高考試題,再對照標準答案。然后開始對高考試題進行分析,分析時要注意區分易錯點、易混點,做到知識落實,方法落實,尤其是思路要正。對問題分析,知識掌握不要過于“專”,過于“專”就容易“偏”;要做到“精”,“精”才能對知識掌握“透”。
問:高考前應該重視模擬考試嗎?
答:考生要重視每一次模擬考試,既要通過每次模擬考試找到自己在知識上的不足,又要訓練考后估分的準確性,同時要解決考試技術上存在的問題。
問:答語文試卷時寫作文應該用多長時間?選擇題的答題時間應該控制在多少分鐘?
答:考生答題時一般要留50分鐘左右給作文,答選擇題的時間不要超過40分鐘,當然考生也可根據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來安排時間。答題時不要頻繁看表,以免影響心理狀態。
問:答語文試卷書寫重要嗎?
答:答語文試卷時應重視書寫,字跡不必很漂亮,但一定要清晰、工整。尤其是作文,要避免寫錯別字,因為高考大綱中明確規定,高考作文錯一字扣一分。
抓住詩歌鑒賞題命題思路
問:復習詩歌鑒賞題應該從哪入手?
答:對于詩歌鑒賞題,考生要先將全國各地高考題中詩詞鑒賞部分作簡要歸納,可以從題材角度歸納,也可以從體裁角度歸納,可以從考查內容角度歸納,也可以從設問角度歸納。然后分析命題思路、設問方式,分析參考答案包含的要點,語言表達的特征等,進而總結答題方法及規律。如2008年考查“煉”字的題有如下幾套,全國卷第一套和第二套、天津卷、上海卷、安徽卷、湖南卷等。設問方式有三種,定向分析如全國卷第二套,“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自助分析如全國卷第一套,“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比較分析如湖南卷,“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問:詩歌鑒賞題想得高分還需要了解哪些知識?
答:考生要比較全面地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如代表詩(詞)人的生平經歷及代表作品和語言風格,古詩詞中常出現的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及分析方法,古詩詞常塑造的幾種形象,古詩詞中常表達的幾種情感,古詩詞中常用到的幾種表達技巧等。詳細內容考生可以從《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中找到。
問:考試中容易出現哪些詩歌題材?
答:考試中常出現的詩歌按題材可分成三類,詠物詩、敘事詩、寫景詩。
詠物詩是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因而在表達技巧的分析上主要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象征,擬人等。敘事詩在表達技巧上要分析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具體事物的描寫方法如細節描寫等。較為復雜的是寫景詩,從情與景的兩種關系看,一種是正襯關系,即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一種是反襯關系,即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前者以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代表,后者以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為代表。
問:寫景詩情景交融的方式有幾種?
答:寫景詩情景交融共包括:
一是觸景生情,即詩人心中早有某種情感,由于看到某種景象而觸發了這種情感的表達,如杜甫的《登高》,正是秋風呼嘯,落葉飄零的景象觸發了詩人悲秋的情感。詩人從描寫景到抒發情,完成了情景交融的創作。
二是借景抒情(也叫以景結情),即詩人通過最后一處飽含情感的景物描繪來結束全篇,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借無言秋月照長城來表現聽不盡的邊愁。
三是緣情布景,即為抒發某種情感而渲染描繪景物,以白居易的《憶江南》最為典型,“江南好”開篇便直抒情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用鮮明的色彩對景物加以渲染,“能不憶江南”作情感收束。
四是寓情于景,即全篇為景物描繪,而每一處景物都融入詩人的情感,景中有情。以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最為典型,這里一句一景,景物描寫具有安靜閑適的特點,也正能看出詩人內心的安然狀態。
問:如何區分寫景詩情景交融的四種方式?
答:這四種方式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觸景生情是由景到情;借景抒情是由情到景;緣情布景是由情到景再到情;而寓情于景是景中含情。對于難以區分四種方式的考生,如果考題是辨析情景關系,莫不如直接說情景交融。以上是對情景關系在整篇中的分析,對于具體景物描寫的技巧分析有繪聲、繪形、繪色的寫法,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還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對比、渲染與白描等寫法。
準備成文不如準備素材
問:如何確定作文的主題?
答:作文是考試的重點,分值達到60分,是考生備考的重點。考生拿到作文題目一定要認真審題,分析題目或所給材料的重心,來確定作文主題。
比如: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據說,凡是報考印度孟買佛學院的學生,進校的第一堂課就是由該校教授把他們領到學院正門一側的小門旁,讓他們每人進出小門一次。這個門只有1.5米高,0.4米寬,一個成年人想要進去,必須彎腰側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頭了。進出這個小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正是這個獨特的行為,使他們頓悟,讓他們受益終身。在人生路上,常有需要我們彎腰側身才可以過去的小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
對于這樣的材料,一定要抓住關鍵語句,“彎腰側身”才可以過小門,使人頓悟受益終身。于是很容易確定寫作主題——“謙卑的姿態”。
問:聽說高考前背范文對臨場考試很有幫助,這樣做有必要嗎?
答:許多考生認為在考前應該準備一些范文并背誦下來,其實,這樣做的收效并不會很大。準備成文不如準備素材,最好是通過自己的語言整理的素材。素材準備要注意體現時代性、典型性和新穎性,避免使用陳舊老套的材料。比如東北三省三校第一次模擬考試作文題目為《太陽下山明天還會爬上來》,很多考生都能想到堅守信念這一主題,但是在選材上卻不能體現時代色彩,還是什么司馬遷、蘇軾等人物的列舉分析,其實考生完全可以想到桑蘭等具有時代氣息的人物。
問:高考前有必要做專題寫作訓練嗎?
答:考生要進行專題寫作訓練。如擬題、開頭、結尾等。“‘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最為流傳的一句詩很久前就溶進了我黑色的眼睛。在黑夜里尋找光明,只要帶一份信念上路,一份堅信落日還會在明朝升起的萬丈豪情,誰還在乎沿途鬼火高低明滅?”這樣的開頭既能直接點明作文主題,又能體現文采。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