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地理考試內容: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導讀】本部分重點考查的內容有氣候類型、大氣環境保護、大氣逆溫現象、天氣形勢圖、氣候資源的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地質災害及其防御、水循環、陸地水等知識。命題形式多為以天氣形勢圖、區域地圖、數據材料等來作為命題背景,將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氣候與工農業生產結合起來命題;以區域地圖為背景,以熱點問題的文字材料來設置問題的情景;提供典型的區域位置,綜合分析地形、盛行風、洋流、地質構造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并且根據降水的季節變化情況,綜合分析對工農業生產、工程建設、江河治理、海水鹽度、洋流分布規律及影響等;利用數據或圖像提供的背景信息,考查對氣候類型的判讀以及對氣候與工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多角度聯系的綜合考查。
【試題舉例】(2008年山東文綜卷)
如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帶譜中均有( )
A.山地常綠闊葉林帶
B.山地針葉林帶
C.山地荒漠帶
D.山地冰雪帶
2.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于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答案】1.B 2.D
【解析】1.本題難度較大,考查自然帶的垂直分布規律。山地垂直自然帶的類型與山地所處的緯度、山地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關。山麓自然帶與當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帶相一致,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規律類似于該地到兩極的變化規律。由圖中可知最南一座山在秦嶺上,有山地常綠闊葉林帶,而另外三座山位置在秦嶺以北,不可能有山地常綠闊葉林帶,所以A錯誤;四座山中的東邊一座和南邊一座降水量較大不可能有山地荒漠帶,C錯誤;從山麓到山頂按照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最東一座山的海拔是2 838米,最北一座山的海拔是2 338米,則最上層的自然帶不可能是山地冰雪帶,D錯誤;山地針葉林帶在四座山地的垂直帶譜中均有,B正確。
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土高原的特征和水循環的知識。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所以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于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最弱的環節是地表徑流。
【試題舉例】
下圖示意某一等高面。M、N為等壓線,其氣壓值分別為PM、PN,M、N之間的氣壓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慮水平受力,不計空氣垂直運動時,O點空氣運動的可能方向。回答1~3題。
1.若此圖表示北半球,PM>PN,則O點風向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圖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則O點風向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氣作水平運動時,所受摩擦力與地轉偏向力的全力方向( )
A.與空氣運動方向成180°角
B.與空氣運動方向成90°角
C.與氣壓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與氣壓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1.A 2.C 3.D
【解析】1.本題考查了大氣運動的知識和從圖表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風向應該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且要考慮地轉偏向力的作用。結合圖可以得出答案是A。
2.本題考查了等值線的有關知識。在高空,風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風向應該與等值線平行。答案是C。
3.本題考查了風向受力情況。風在做水平運動時,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氣壓梯度力三者的合力為零,所以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大小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相等,但方向相反。所以該題的答案是D。 【試題舉例】(2008年廣東卷)
我國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霧區。重慶冬季無云的夜晚或早晨,幾乎80%是霧日,有時終日不散,有“霧都”之稱。根據下述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4)題。
資料一:霧是懸浮于近地面空氣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千米的現象。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或清晨。
資料二:見下表。
輻射霧與平流霧的比較
(1)輻射霧和平流霧中,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征的是________霧。
(2)海洋上暖濕的空氣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霧。
(3)氣象諺語“十霧九晴”中的“霧”一般指________霧。
(4)重慶的霧大多屬于輻射霧還是平流霧?分析形成原因。
【答案】(1)輻射 (2)平流 (3)輻射
(4)輻射霧
形成原因:①位于我國的濕潤區(位于河流交匯處),水汽充足(空氣濕潤);②夜晚地面輻射強(夜晚溫度低或夜晚降溫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氣比較穩定(近地面水汽積存);④城市附近塵埃多,凝結核多。
1.本題考查天氣系統的含義。由于是冷暖水相遇,溫度不同,密度不同,所以交界面為一傾斜的交界面;又由于暖水密度小,分布在上面,所以選項D正確。
2.本題主要考查了鋒面系統。由第7題可知,冷暖水相遇形成傾斜的交界面,利用該實驗模擬的是天氣系統的鋒面,冷水相當于冷空氣,暖水相當于暖空氣。故答案是B。
3.本題考查了鋒面的含義。該實驗只能模擬冷暖氣團相遇后的位置關系,即密度差異,從該實驗不能確定主導氣流的方向,也就不能確定鋒面的性質,更不能看到天氣現象的變化,采用排除法可以確定答案是A。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