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放棄高考”還是“被高考拋棄”
若不出所料,定有一些人會照例站出來說:稍安勿躁,放棄也是一種美麗!這話看似很有道理,畢竟又不是義務教育,對家庭而言屬于一項投資,對學生而言則是選擇自由。所以,棄考很容易在“理性還是不理性”這個層面上來討論。
但事實上,很多農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經退出競爭了,而不是從進入大學時才開始減少的。我們應該看到,當大批農村學生在高考門前折身而回,“放棄高考”對這個社會的人口結構、階層流動產生多么嚴重的固化影響。
是“放棄高考”還是“被高考拋棄”?這點必須辨清,因為后者的實質就是教育不公,是和農村孩子輟學失學一樣值得警惕的現象。在開放的公民社會,每個人都應獲得在不同階層中垂直流動的機會,任何一個階層的成員,都不是“命中注定”要在父輩的身份中繼承其角色定位終其一生。這種流動性是社會活力的源泉,也是公平效率的保障。如果教育越來越精英化,價碼與數量越來越高門檻,那么,“龍生龍鳳生鳳”就將成為弱勢群體擺不脫的夢魘,發展機會的公平就將成為懸在頭上的玻璃天花板。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