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作為2009年高考選考科目的提案應該獲得彩聲
消息一經報道,立馬贏得了幾乎一致的喝彩。登陸各門戶網站,網民的歡呼籠罩了留言板。
是什么原因導致人們發自內心地擁護這一提案呢?
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來,開放的中國盼望融入世界,了解世界,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文化、制度,理念,以期洋為中用,于是西風勁吹,外語的學習從而前所未有地為各方所注重,高考,作為衡量人才、選拔人才的大秤,也就順乎歷史潮流,把外語考試推上了極其崇高,甚至超過母語的地位。影響所及,學生外語學習的比重,大大超過了母語和數學。如此畸重,稱得上曠世奇觀。
在全球化時代,誰也不會懷疑外語的重要,問題是,究竟有沒有必要讓外語學習全民化?
誰也否認不了這樣一個普遍的事實,90%以上的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即和外語全不搭界。對莘莘學子而言,外語僅僅是一塊敲門磚,敲開了大學的門,領到了一張畢業證,外語的歷史使命即告終結,外語的使用,仍舊只是少數人的事情。畢竟,中國還不是國際都會,中國的土地上,外國人雖然逐漸多起來,但依舊只是極少數,改變不了中國的人口結構。社會的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依舊是母語。不懂外語,人們根本就沒有不便之感。說白了,外語之于絕大多數人,僅僅是屠龍術。
因此,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浪費在日后的生活中根本用不著的外語學習上,是對中國人的智力資源的摧殘,是對民族文化的蹂躪,是對民族自尊心的踐踏,是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不負責任。
如果變通一下,將外語作為選考科目,讓有志于國際交流的學生認真學習外語,哪怕只有5%,也已足夠。這樣,將極大程度地解放絕大多數學生的智力資源,其聰明才智發揮到用得著的地方,中國社會前進的步伐,會豪邁得多。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把外語學習置于令人望而生畏的尊崇地位,而叫母語難堪。中國也不能例外。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