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法考試 教師感覺無從教起
教師找不到感覺,部分高三學生開始突擊補習
今年,二期課改全面推廣的第一屆學生將參加高考,消失十多年的語文語法考試重現高考考綱。高三語文下半冊的課本上,也多了份關于復句語法的《附錄》。“外面專門針對語文語法的練習題根本找不到,今年語法題分值會不會像全國卷那樣增加到18分?”對此,不少學生紛紛表示擔憂。而部分教師更覺得,突然增加語法考試要求,令他們一時無從教起。
練習題資料難找愁煞學生
對大部分學生說,語文語法知識考試并不容易。高三學生小陸說,他們已經看到語文課本上的關于復句結構的《附錄》,老師也告訴他們今年高考可能要增加語法考試題。
“在學校學習語法知識的課時不多,所以掌握這個知識點不是很到位。”小陸說,這些天班里有些細心同學們已在外面書店到處找關于語法知識訓練的教輔材料,但都一無所獲。更令他們擔心的是,語法考試的分值會增加到接近全國高考考卷,達到18分之多。
在新修訂的高三語文教材新添的《附錄》中,記者看到了關于語文語法復句基本知識的介紹,其中包括十多種語法知識。舉例說“他開了門走出去”是單句,“他開了門,走出去”就是復句。不少學生想不明白,不知道學這些有什么意思。
部分教師感覺無從教起
“語法考試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受到責難。自90年代起,基本已不再提倡語法考試。基本的語法知識,在小學初中就已經教授,十多年來,語法考試已經在高考考綱中消失。”從教20多年的語文老師金老師說,新學期一開始,當很多老師拿到新語文教材,看到教材最后的復句附錄時,都覺得有點無從教起。“考綱雖然已經將語法考試明確列入其中,但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不好把握。”金老師說,語法考試形式可以通過修改病句,也可以通過現代文或者文言文閱讀理解來考查。要把語法知識講透徹,起碼要一周時間。
記者了解到,許多高三年級在新學期一開學就突擊補習語法知識。在《2009上海語文高考考綱“變點”解讀》中,記者看到,今年較大變點有六項,其中之一就是運用現代漢語基本語法知識理解文章內容。不少高三語文老師說,語法的功能之一就是為了翻譯文言文,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和文言詞法,可以用現代語法體系來分析,歷年高考一直也考到。然而,運用現代漢語基本語法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就比較復雜了。有一些老師認為,過于復雜的語法知識,只有大學攻讀漢語或語言文學類專業的學生才有必要研究,高考似乎并沒有必要。
重入考綱是提醒教師
“語法被重新寫進考綱,這不過是提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忽略語法知識教授,針對的其實并不是學生。”光明中學高三語文教研組組長李新老師說,近年來,語法知識越來越被淡化,重新強調語法,其實是為了矯枉過正。從2000年開始,高考從知識轉為對能力的強調,但是能力并不是空中樓閣,還是要以知識為基礎。
李新認為,雖然此次語法被重新寫進考綱,但語法在以往考試中早被融合進去了。然而,由于不再強調語法,這一知識點就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語言是存在規律的,語法在生活中其實很重要,要讀懂一個句子,要學會把主干拉出來,如今高考重新強調語法,只是為了引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視。”
不過,今年語法考試會不會像全國卷那樣分值達到18分呢?不少高三語文教師認為,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運用現代漢語基本語法知識理解文章內容也就在2分左右,而考試題目也不會出得很死。有高三語文老師稱,拿最近一次春季高考考題舉例,閱讀理解部分第一篇文章是馮驥才的《手工是一種遺產》,文章后的第一題問到:文中“聰明”的雙手,“聰明”一詞使用不當,建議改為“靈巧”,你認為如何?簡述理由。“考生如從語法知識角度分析,雙手應用靈巧形容,而不該是聰明,這種回答是正確的。但考生如從修辭角度分析,作者先用比喻修辭手法,把雙手比做人類的大腦,而大腦是可以聰明的,因此,“聰明”一詞的使用是正確的,這種回答也是正確的。”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