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主招生增加學生負擔?多角色提供多樣選擇
新報訊從元旦開始,各院校紛紛開展了自主招生考試。隨即“名校生源大戰更甚往年”、“自主招生成為‘小高考’”……越來越多的自主招生項目是否增加學生負擔成為社會各界的議論熱點。復旦和上海交大的招生負責人對此表示,兩位負責人的看法頗有暗合之處。
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鄭方賢介紹說,獲得自主招生試點資格的院校盡管都是我國的重點大學,但長期以來缺乏獨特的辦學理念和氛圍、又缺乏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能力,在自主招生的選拔方式上無一例外地采用筆試篩選的辦法,根本無法體現不同大學的人才選拔理念以及倡導和推動全面素質教育的社會責任。社會對高校以爭取所謂高分考生為目的的自主招生有所微詞也是正常的。
鄭方賢強調,鼓勵大學充分發揮辦學自主性、多元化發展是出路。要鼓勵大學的不同,只要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高中生就可以各選所需,自然也就達到了改革的目標。
鄭方賢還認為,就自主招生試點院校而言,首要的是把考生文化知識之外的內容盡早納入考核之中,也就是要更多地采用面試方式作為選拔考查的依據。
上海交大招生辦負責人陶正蘇認為,研究型大學一般都是名校,都有自己的傳統優勢專業和特色。很多高校也越來越注重“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學生”。它們有的注重創新能力、有的注重厚重踏實、有的喜歡通才。這種多彩角色,提供給考生多樣選擇。他認為,考生應根據興趣和志向,選擇心儀的高校報考,不應趕場子。
陶正蘇表示,考生應該對目標高校有充分認識,只有對報考的大學有認同感,才會在面試中脫穎而出。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是“飲水思源、愛國榮!保绻孪葘ζ浜x有深刻了解,面試時會給專家留下好印象。
在交大昨天的面試現場,記者了解到,諸如“對交大校園的印象?”“為什么選擇交大”、“考大學是看專業還是學校名氣?”等題目出現在不少考生的面試中,這也說明正在十分有意識地尋找有“交大認同感”的學生。同樣,正如鄭方賢所說,復旦面試中挑出來的肯定是具有“復旦元素”的考生。(記者:俞海燕 實習生:錢蕓萊報道)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