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看似普通暗藏玄機 自主招生考題“陷阱”多多
用英語翻譯古詩、給流行歌曲挑語病……今年以來,隨著名牌高校自主招生筆試、面試的相繼舉行,高校“為難”高三學生的那些五花八門的考題,引來社會上一片質疑聲。諸多質疑,攻擊點最集中的還是考題。沒想到,昨天復旦大學四位“面試官”給出的回答卻極其簡單:“看似漫不經心的考題,其實都包含了我們設計的‘陷阱’。而這些‘陷阱’,就是為了考察學生的性格,或者是學生的思考能力等。”
昨晚,結束一天面試后為記者“揭開”自主招生“陷阱”的四位考官,分別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鐘揚教授、物理系陸昉教授、經濟學院石磊教授、中文系駱玉明教授。教授們一致的觀點是:筆試總有一個缺陷,即反映不出考生的綜合素質。而面試作為筆試的補充,并非只是隨意交談。事實上,輕松交談之前,考官已經根據學生的成績、志愿、推薦信等,進行了很多考量。
陷阱一:設計問題考察學生的性格
[你熟悉中國歷史的哪一個人物?對中國歷史的哪一個人物最有感覺?——考察學生的性格和知識點]
駱玉明:這是我幾乎問了每個學生的問題。我想了解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情,并且把這種感情通過中國的歷史人物表現出來。從這個問題的答案既可以看出學生的性格,也可以了解他對歷史文學等知識的掌握。
問了幾次以后,我發現中學教育有一個普遍缺陷,那就是學生對歷史人物的了解非常干枯。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完全沒有個人感情色彩,相當于照本宣科。
但是也有回答得好的。有一個女同學說喜歡李清照。這在女生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答案,也是一般情況下可以用來“搪塞”的答案。但是她的解釋是:喜歡李清照的聰明、智慧和在男性面前的自豪感。這讓我看到了純粹個人對中國歷史人物的感覺,而不是學生迎合老師口味而精心準備的答案。
陷阱二:在普通問題中考察價值觀
[30年的改革使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根據生活現象舉出兩個例子。——隱藏著“價值觀”這個知識點的陷阱,考察學生對社會和生活的了解是否深入]
石磊:這個問題觀察的是學生的價值觀,或許正是因為學生的生活普遍不夠深入,所以答案大同小異,而且都浮于淺表。
只有個別學生回答不錯。有一名學生談到了代際差異:父輩與自己的各種看法和價值取向大相徑庭。對于一旦沖突,如何解決,她的回答是:如果父母反對理由充分就放棄。她舉了個低腰褲的例子,說自己想穿低腰褲,但父母反對。她接受父母的看法,是因為父母說的一句話:中學生與社會青年不同。從中可以考察她是不是有明確的是非觀,而父母反對情況下處理代際差異的方法,則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她處理問題的能力。
陷阱三:考察學生的倫理道德和處世
[當你做一件事服務于公眾利益,你的利益必然受到傷害時,你如何取舍?——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的價值觀]
駱玉明:問這個問題是為了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處世能力,而不是為了聽到“唱高調”的回答。事實上,不少學生的回答都是要考量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損失大小,也有學生說:別人如果能夠做好,或者做得比我更好,那么我就不做。
高校希望選擇的,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為了避免學生刻意迎合,我還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追問。其中我問了一名理想是當科學家的學生:“是不是可以認為,作為一個科學家,我自己在科學領域做得好就已經是服務公眾利益,不需要考慮其他的內容了?”這名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很少有學生換位思考,看到自己也是公眾的一部分。
陷阱四:一路追問考察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從地震為什么產生一直追問到地球內溫度為什么那么高——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陸昉:我作為一個物理系的老師,更關注學生分析問題和實際運用的能力。我問過學生:地震為什么會產生?大多數學生都會回答是板塊運動。隨后我會問:為什么會運動?這時候答案開始五花八門。其實即使沒有看過報紙討論的學生,也應該根據學過的物理知識知道固體是不會運動的,板塊運動說明在板塊下面有液體存在。接下來我又問:巖漿為什么形成?學生會回答“高溫”。但是多少溫度,學生則少有答出來的。我會再問:這么高的溫度如何形成?如果學生不知道的話,可以參照學過的太陽內部溫度為什么這么高來解答。這個問題一路追問下來,考的就是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運用能力。
鐘揚:我比較喜歡追問學生在有興趣的地方干了些什么。結果很多學生都說自己對計算機有興趣,其實現在這個年齡的學生對計算機不感興趣的幾乎沒有。這個問題,考察的是學生知識豐富程度和深入程度。
陷阱五:考察學生學習能力
[10進制轉化成2進制,大部分學生都知道,那么8進制或者5進制是怎么變的?——大部分學生即使是靠死記硬背也能夠記住10進制如何到2進制,但現場考的卻是學習能力]
陸昉:大部分學生應該知道數字的轉換,我們現場會給學生一些方法,然后看學生如何解決。其實如果學生學習能力強的話,應該可以立刻學會。但有些學生的回答很直接:中學沒有講過。
我出的題目涉及不同類型。比如很多學生報金融經濟,都知道CPI指數,可是問他“1月份是多少?”答對的卻不多。靠死讀書沒辦法很好回答問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由此可見。
學生的好奇心也很重要。我問一個學生:CPI上升1%是相對什么來說的?他回答:同比和環比。但是他補充說:我也不知道同比和環比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做為理科學生好奇心很關鍵。如果沒有好奇心,學習動力會不足。
本報記者 姜澎
■相關點評 題目脫離中學范疇?
陸昉:大多數人關心題目超不超綱,是不是脫離中學范疇。但是我們考官關心的,是學生能否根據推理過程給出一個合理的結果。關于題目,怪和不怪本身沒有標準,我們都不認為怪,有些人認為筆試題目不應該脫離中學范疇,但是我們畢竟不是對中學的教學水平進行驗證,而是看學生除了中學學的知識點以外,還有哪些能力。
駱玉明:我們關心學生的發展潛質:理解力、好奇心、學習能力和毅力都很重要。我還問了學生:怎么證明你有突出的潛力?有時候學生有迎合的意圖,但是不會隨便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素質特點很快就被揭示出來。
筆試與面試成績一致嗎?
石磊:有些筆試成績700分以上,甚至750分以上的學生,在這次面試中被淘汰了。這說明筆試結果與面試的成績并非完全一致。最初我們也擔憂,萬一由于我們的隨意性導致學生被誤判。事實上面試考官基本的價值判斷很一致,滿意程度也很一致。說明面試已經盡可能通過準確設計問題以及追問來發現學生的潛質。
鐘揚:面試和筆試的排序雖然不一致,但不會太離譜。而往年高考分數與筆試分數也大致相符合。
短時間能看出學生特點?
駱玉明:有一個學生的推薦信寫得非常好,但表現卻不讓人滿意。我擔心他是不是因為太緊張,導致回答問題邏輯性不強,會不會因為偶然因素掩蓋長處。于是我想盡辦法來問問題,結果發現確實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有問題。
還有一個學生非常世故精明,但是他各方面的素質非常優秀。投票時,有老師提出:這個社會就是培養這種小人精,太不討人喜歡了,不能推薦!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很強。最終他被選上了,可見學生是否討人喜歡并不重要。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