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重慶:文理分科是否取消 反對者稍微占上風
高中是否該劃分文理科?記者采訪了教育界、文化界、政界等多方人士和部分學生家長。贊成分科的表示,術業有專攻,分科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特長。反對者認為,不分科更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可以讓學生能力更全面。
(數據來源:本報隨機采訪100位市民)
就取消分科征求意見
6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發布公告,宣布就《規劃綱要》若干重大問題繼續公開征求意見,涉及4個方面、20個重大教育問題(詳見另文)。其中第二方面深化教育教學以及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建議,第六條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該方面還有6個問題,包括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辦法措施;如何改革考試招生制度等。
期望征到實招硬招新招
公告說,自《規劃綱要》今年1月7日正式啟動公開征求意見工作以來,收到了社會各界大量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問計于民、廣集眾智,努力制定高質量的、管用的《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全面歸納整理、分析研究意見建議,提出若干社會關注度高、影響教育改革發展全局重大問題,自即日起至2月底,繼續公開征求意見。公告稱,希望社會各界圍繞切實解決20個問題進一步出主意、想辦法,提出實招、硬招、新招。
各界人士可通過電子郵件和來函形式集中就上述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公告提供了聯系方式:電子郵件發至dtl@moe.edu.cn;來函地址:北京市大興區清源北路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轉《規劃綱要》意見收集組,郵編:102617,請在信封上注明“綱要征求意見”字樣。
2008年5月27日,重慶復旦中學高三學生緊張復習。(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甘俠義 攝
市民意見
“你怎么看高中可能不分文理科?”昨天,記者就此問題隨機調查了100位市民。結果顯示贊成者與反對者旗鼓相當。接受調查的100人中有一半表示反對高中進行文理分科,他們認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可以讓學生能力更全面”。超過40%的人“支持”,他們的理由是,“術業有專攻,分科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特長”。還有6%的人選擇“無所謂,在學校學習知識遠不如在社會上學得多”。1%的人表示“不關心,這事情與我關系不大。”
其實,去年底,人民網關于“如何看待高中文理分科現象”也作過相關調查。結果也顯示反對文理分科的雖然占多數,但支持者也有相當比例。據了解,目前在高中學校里面,贊成文理分科和反對文理分科者平分秋色。專家分析,這可能與中學要直接面對高考有關。
贊成 文理兼備增加學生負擔
反對 分科是畸形教育模式
重慶一網友在市政府公眾信息網上表示:從全國來看,如果不分文理科,中國永遠不可能有專業拔尖的人才進入大學學習,也就不可能有拔尖的科學家、文學家等產生。因為所有拔尖的人,都是偏科的人。那種文理科都行的,要么確實是天才;要么就是庸才,所謂的萬金油———什么都會一點,又什么都不專不精。如果文理分科了將會“把大量有可能成為某一方面杰出人才的偏科孩子拒于大學校門外,而且還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在支持文理分科的看來,現在的學生讀書太苦了,單是文理分科,高考已經讓人喘不過氣來,若樣樣要考,還不把孩子折磨成傻子嗎?那些主張取消分科的人,你們想想,假如你是學生,你能保證九門功課都學會嗎?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老師和家長贊成文理分科。他們認為文理分科是大勢所趨。因為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長、興趣傾向已經顯現,他們有的擅長文科,有的擅長理科。根據自身的特點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學生選擇側重文科或理科,有利于他們集中精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其他觀點
現在絕大多數高校都是分科招生,高中分科是為了與大學接軌。
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分科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特長,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也有利于高校擇優錄取新生,真正做到“術業有專攻”。
文理分科創造了最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上能有最大的收獲。
反對分科的人認為,高中文理分科“扼殺”了學生全面學習知識的機會,令他們過早地決定自己是學文還是學理,對于尚未完全成年的高中生來說,他們作出的決定可能不夠成熟,顯得倉促,一旦選擇錯誤,甚至可能影響他們一輩子的發展。“高中應多掌握各科基礎知識,到大學再憑興趣和志向選擇發展方向。”
一網友發帖說,反對高中文理分科,理由是:人才的知識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式的,即基礎寬厚,越向高層次發展越專業,其基礎應該是包含文理科知識的,不應該過早偏廢。目前,許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其自身不足之一就是知識面局限太大,文理截然分離。文科生缺少理科基本知識和思維,幾乎是理科盲;理科生連基本的文史知識都欠缺,CCTV青歌賽選手回答綜合素質考核題的情況就是有力的例證。文理之間形成了真正的“隔行如隔山”。在文理分科時,學生第一理由是數理化差的報文科,總分上不去的,基礎太差的、偏科太嚴重的只好報文科,導致文科生源整體明顯弱于理科。
其他觀點
文理分科會致使學生素質的不均衡,就像孩子偏食營養不全一樣。
一個數理化知識不行的人,靠文科成才肯定欠缺,思維能力差,會助長投機取巧;而一個文科差的人靠理科成才也不行,沒有深度的社會學識。
專家意見
全國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取消文理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北大校長許智宏:分科導致大學生功底不夠
現在中學教育應加強與高中教育銜接,不贊成中學文理分科。現時的教育高中文理分科,在進入大學之后,接受通識教育,學生的功底不夠,現在要研究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人文跟科學相脫離,是個頑癥”
1952年按照蘇聯模式的院系調整,造成了許多單科性大學。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高校合并,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人文教育跟科學教育相融合。我曾經跟清華大學校長說“工科的腦袋是辦不出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國的人文教育跟科學教育相脫離,是個頑癥,中國可能到了要好好解決中學分科的問題了。
我們當年搞高考改革,“三加綜合”,就是為了打破文理分科。但有的省市為了抵制或者因為想不清楚,搞了一個文綜、理綜,不愿意解決中學文理分科的問題。文理分科在世界上只有中國這么做。大學的校長、專家們幾乎沒有幾個人贊成,但是它就這么長期下來了。由于文理分科,我們的文科學生上大學,要上點理工科的課程很難。
我們多年來拿不到諾貝爾獎,如果就教育來說,這就是很重要的原因。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對歷史、對音樂、對畫畫、對詩詞都很有興趣。
據中國青年報
著名教育家楊叔子:學理科的學生要讀《論語》《老子》
我主張文理兼修。學理科的要讀一讀《論語》、《老子》,增加“文人氣”,讓思維發散;學人文的也要學一點兒理科知識,防止“不著邊際”。
人大代表朱永新:“分科導致科學和人文情懷分離”
文理兼修,并不會有沖突。我一直呼吁盡快取消文理分科,2005年還就此專門寫了政協提案。長期進行的高中與高考文理分科辦法,在現實生活中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嚴重制約著中國教育的發展。
諾貝爾獎一直是我們的一個心痛,我們呼喚了那么多年,為什么呼喚不到?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實際上是導致人才培養水平下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導致了我國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分離。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體素質。因為過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學習不再學歷史、學地理,不再和偉大的思想家對話,那么科學家的人文情懷就有問題,對中國問題、對人類問題、對民族文化的關系、環境污染問題等等就會很少關注。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