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不報到要進誠信黑名單?
昨日有媒體報道稱,教育部計劃從明年起,擬將上一年度被高校錄取但不入學報到的考生記錄在案,提供給高校作為是否錄取該考生的一個依據。消息一出,引發不小的爭議。我省專家認為,應完善高招制度,而非以“誠信”的名義強制考生入學。
教育部擬將大學新生不報到行為記入誠信檔案
○高校支持:新生“失約”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學生質疑:滑檔考生不愿報到與誠信何干?
○專家認為:應完善高招制度而非強制入學
粗略統計:每年約15%專科生不報到
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和全國一樣,我省本專科高校每年也都有一定比例的考生被錄取后不報到。其中,本科院校一般約占1%~2%,高職院校新生不報到人數則普遍較多,約占其當年招生計劃的15%~20%。
今年,省內外高校共在我省錄取新生31.05萬人,其中本科14.43萬人,專科16.62萬人。粗略推算,即使按照高職院校有85%的報到率,也有2萬余名被錄取的新生放棄了到省內外高校上學的機會。考慮到往年高職(專科)報到率不高的情況,我省高職(專科)層次的補錄最近兩年都推后至9月中旬進行。
按照教育部計劃,從明年起,如果考生上一年度被高校按志愿錄取但不入學報到,其不報到的行為將提供給高校作為評定是否錄取該考生的一種依據。也就是說,如果考生被列入“黑名單”,高校可以以考生不誠信為由退檔。
高校觀點:不報到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現在招生都是‘不填報不錄取’,而且每個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每年基本上都變化不大,如果考生被錄取不報到,會給高校帶來一些麻煩。”安徽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張令峰認為,本科院校每年不報到的新生比較少,但確實存在,該校每年也有幾十人,不報到的新生以應屆生為主。他認為,考生填報志愿時應準確定位,因為高校的招生計劃是在統籌安排好學校的教育資源后才制訂的,新生不報到,原定的教學計劃就可能被打亂,學生管理工作可能就要相應調整。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招辦一位老師也表示,不少已錄取的高分考生選擇復讀,是最近幾年高職高專學校遇到的普遍現象。該校今年有88%的新生報到,這在全省高職類院校中已算是很高的。“學校招生計劃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被錄取的考生不來上學,對那些想讀書卻因分數靠后的考生來說也是不公平的,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考生質疑:高分考生不報到與誠信無關
“作為一種告誡可以,一旦進入誠信‘黑名單’,真的因為曾被錄取不報到而被退檔,那懲罰就太重了!”省城一位高三考生從記者處獲知此消息后,頗感擔憂。他認為,考生“錄取不報到”的原因多種多樣,不能一概而論,有的考生是因為志愿“撞車”沒能進入理想院校;有的是專業不對口而選擇復讀;有的則是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而不能報到入學。“相信沒有考生惡意占用名額不報到的吧,這與誠信有關嗎?”
教育專家:應完善招生制度而非強制入學
昨日,省教育廳相關部門一位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雖然此消息尚未得到證實,但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教育主管部門應完善招生制度和辦法,讓每個考生按成績“各得其所”,選擇理想的學校才是首要問題,而不應以“誠信”的名義強制考生入學。
他舉例說,有的省份在設定高考填報志愿時間時,本專科批次不分開填報,有的考生有實力上本科甚至是重點院校,因此填報專科志愿時,必定不會像選擇本科院校一樣花費精力推敲,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滑檔”至專科院校,這類高分考生顯然不愿輕易去上學。因此,高校新生報到率不高,不能將責任都推到考生身上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