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高考公平是尊重學生的志向
高考公平:尊重學生的志向
——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談高考
“在過去,我們認為高考公平,就是所有的考生都答一樣的考卷,然后按分數的高低進行錄取。事實上,這并不是真正的公平,真正公平的高考應當體現以人為本,應當尊重每個考生未來的志向,體現人才的多樣性。”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教授對高考的思考獨特而深刻。
中國恢復高考30年,也是逐步改革的30年。1996年并軌招生,1999年大規模擴招、廣東試行“3+X”,2000年上海自主命題,2001年取消年齡婚姻限制,2003年22所高校試行自主招生改革,2005年海南拒絕高考移民,2006年上海幾所高校實行面試自主招生,等等。在史校長看來,所有的改革“都是向著越來越有利于考生利益方向進行”。
“但是,無論怎樣改,都是一把尺子量天下、一張考卷定終身。”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史寧中校長有些擔憂:“讓想上職業學校的學生和想考北大、清華的學生準備同樣的考試內容,以同樣的試卷來評定,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不平等的,也都是不合理的。”
的確,中國高考制度恢復了30年,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大眾對高考改革的呼吁也越來越強。有調查顯示,盡管有很多人認為目前我國高考給考生和家長帶來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地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人才選拔方式和標準的單一化導致高考“負荷”加重等問題,但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高考是評價與選拔人才的一個主要途徑。對此,史寧中校長表達了他的思考,既然教育教學擺脫不了高考指揮棒,不妨就在考試這個環節上,進行合理的改革。而改,就應體現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
參照國外的高考,史校長介紹道,美國的高考——SAT,即學術能力評估考試,即使拿滿分也未必被錄取,因為學校是以高考成績、平時成績和綜合素質來決定的。在日本,為期兩天的全國統一高考后,各學校將進行第二次考試,兩者成績為共同參考。在法國,專業不同作文就不同,每年的高考都會有幾十道作文題。“這些都表明,高考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未來志向。”
在國內,各地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2007年起,教育部在廣東、山東、海南、寧夏等4個省區實行了高考改革新方案。今年4月16日,浙江宣布,2009年起,單一的“統一選拔考試”將退出高考歷史舞臺,除了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也將成為浙江考生能否被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
“這些都是制度上和內容上的改革,是重要的。但我認為高考改革更重要的是在形式上,要打破以往考試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范圍高度統一的模式。”史校長建議,學生可以分兩個階段進行考試。第一階段各省自主命題,在本質上是水平考試,考察考生的學業是否達到了高中課程的基本要求,而職業學校以及大部分省屬院校就可以利用這次的成績進行錄取。并且,對于高中來說,這次考試結束之時也完成了對這一屆學生的培養。針對那些想進入清華、北大等部屬院校的學生,由國家組織第二階段的全國統一考試,準備應考的學生可以在社會上報名。這批院校在招生時,可以參照第一階段的考試成績,也可以不參照。“這樣,可以使不同類型的學校能根據能力結構、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等方面的不同需求,選拔適合自身培養目標的學生。對于學生,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和職業志向來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甚至對高中階段的學習也能夠有所選擇。更重要的,多種模式對學生進行測量,可以減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考試壓力,因為每年被部屬院校錄取的考生要小于考生總數的十分之一。”
“能夠考出人的優點的考試,才是一個好的考試。”史校長特別贊同這句話。他表示,高考制度不管如何變革,其關鍵是必須確保公平,而真正的公平恰恰是尊重考生志向,讓考生能夠有所選擇。在現代社會,公平并不表現于趨同,而表現于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