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基本能力":考生應注意六大特點
2007年山東省將迎來新課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新高考模式有重大變化,最引人注目的新增了“1”——“基本能力”測試。
所謂“基本能力”,是指高中畢業生應具備的適應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及科學與人文素養。其構成,從橫向上看主要涉及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人文與社會、科學六大領域;從縱向上看由知識、技能與素養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構成。
由此,我們明確了“基本能力”的屬性:一是從能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看,這種能力是與高中畢業生心智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二是從能力的性質角度看,它不是單純的學科能力,而是綜合運用知識與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從能力重要性的角度看,這種能力是最基本的生活和學習能力。具體講“基本能力”測試有六大特點:
基礎性
“基本能力”測試雖然涉及寬泛,但并非高深莫測,機械性的死記硬背訓練很難應對。測試強調從日常生活與學習生活中選擇材料和內容,注重問題的基礎性、社會性、復合性與開放性。基礎性是指考查不過分追求專業化、學科化的知識與能力,不人為增加測試的難度,以滿足“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為定位。無論是體育與健康、藝術還是技術領域,都不直接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而是通過提供新材料或問題情境從知識運用、技能遷移的角度考查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養,而不會把技能當成知識來考查。技能學科的題目設計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一定的技能訓練,否則就很難理解題目的材料與情境,難以解決所給問題,如:以陜北民歌為背景考查當地的地貌特征。
整合性
整合不是機械拼湊,而是對不同領域科目間的知識、能力的互動互證。整合的切入點在于某種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具體而有機的聯系,整合的目的在于通過多學科的知識與能力的互動互證,解釋自然或社會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從2007年“基本能力”測試樣題看,無論是學科內部的綜合、熱點問題的綜合,還是不同學科的綜合,試題已不再是簡單的大拼盤,而是各學科之間的有機滲透。如,以2008年我國舉辦第28屆奧運會為題材,可以考查有關的體育常識、體育道德風尚、古希臘歷史文化的發祥與發展方面的問題,進而還可以考查體育場館的設計、宣傳海報的設計、比賽期間交通路線的管理、通訊報道的主題設計、紀念品的設計與開發、開幕式的設計與主持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把體育與健康、人文與社會、藝術、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等融合在同一個主題情境中進行多角度考查。
導向性
由于“基本能力”測試包含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習領域紙筆測試難度較大,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即似乎只有把那些原本應在技能訓練、社會實踐、課外活動中獲得的體驗與感悟,全部搬進課堂與書本,變成知識記憶與習題解答,才能應對將來的考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基本能力”測試盡管采用書面筆答的形式,但題目設計所要引導的方向仍然是遵循學科課程標準的,不會在測試時改變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性質。
多樣性
“基本能力”測試題目設計,著眼于在具體情境中靈活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與素養的多層面、多角度整合。每大題內各題目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但是每個問題所指向的學科知識與能力則是多向的、多樣的。例如以“春節”為主題的試題,設計下述小題:1.補春聯:( )仁,關公義,人文典范(填文化名人);泰山( ),壺口煙,天地奇觀(填自然景觀);2.選擇判斷書寫本春聯所用的書法;3.關于《春節序曲》的選擇;4.春節視頻拜年能應用的信息技術軟件;5.關于“洋節”的辯論,寫出正方反方的論據。
開放性
題目設計追求一定程度的開放性,旨在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這類題目所涉及的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回答問題有一定的彈性空間,答案標準的制定鼓勵發表創新性思想和個性化見解。比如針對一些與青少年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現象或熱點問題,讓學生聯系一定的理論知識與個人實踐經驗闡述自己的觀點與主張,重在考查學生在解釋與解決具體問題時所反映出來的思維廣度、深度、靈活性與辯證性,而不是只看觀點不管論證過程。有些題目的設計甚至是直接給出觀點,讓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和論證,考查學生的隨機反應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探究創新能力。如:寫出2個融音樂、舞蹈、體育于一體的體育項目;從兩個方面說出2008年怎樣做一個文明觀眾,向世界展現良好的體育道德。
時代性
時代性是指試題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生活,題目所要考查的各種基本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反映當代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體現時代精神的要求。試題中多采用新材料,多創設新情境,多設計新問題,整個試卷充滿著時代氣息。如:有關2008年奧運會徽的知識,不僅包含了書法、篆刻等常識,還涵蓋知識產權等要素。
“基本能力”測試的出現,與其說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指揮棒,倒不如說是給了高中學校,乃至小學、初中更多的責任和希望。在新課程下,學校應該加速轉變自己的辦學思想。應該認識到,如果沒有對新課程實質精神的深刻體會與把握,沒有高質量的課程建設與管理水平,開設不出大量高質量的課程,只憑機械的應試訓練想在競爭中取得好的成績,已經是過去的神話了。因此,下大氣力,加強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開齊、開全、開好所有課程,是學校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對學生而言,長期以來“考什么,學什么”的功利觀造成了學生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難以打下廣博的知識基礎,也缺乏應具備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然而,適應社會與生活的基本能力,靠的是自身長期生活的積淀和實踐的歷練,而非“速成”,靠臨時突擊是遠遠不行的。因此,只有從小開始,逐步培養廣泛的興趣、開闊的視野、靈活的思路,堅持不懈地培養動手實踐能力與研究創新能力,才能在新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也是值得許多家長認真考慮的問題。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