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內容宜刪繁就簡 確保公平
日前,有兩則關于高考內容改革的消息引人注目。一是教育部2007年新課標高考大綱近日出臺,明年將率先在山東、寧夏、廣東、海南4省區實施。其中,音樂美術被列為廣東、山東兩省高考選考科目。4省區的新高考方案中,都把綜合素質評定列入其中,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定將被記入電子檔案,作為高校錄取新生的重要參考。這次新課標高考大綱及4省區高考方案的出臺,不僅關系到4省區明年高考,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今后新課標高考的走向。
另一則消息是權威人士向媒體公布了江蘇省2008年高考方案草案。該草案規定,2008年江蘇省考生高考只考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同時,高校錄取考生將有三個依據,一是語數外三門的高考成績,將起到主導作用;二是學生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學業水平測試中的成績;三是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包括思想品德等六個方面。
教育部方案最大的特點是增加音樂和美術成為選考科目,增加考生的特長項選擇;而江蘇方案最大的特點是減少考試科目,有利于大幅度減輕考生的負擔。一加一減,意味著什么?
增加科目選擇,是為了更全面地考察學生的特長、讓學生有更多適合自己的選擇;而減少考試科目,則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給學生更多更自由的學習發展空間。表面上是殊途同歸,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引導效果。君不見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在小考、中考中加分,以便進入重點小學或重點中學,紛紛給孩子加碼上特長班,音樂、美術、舞蹈、奧數、英語等等,支撐起了全世界最為龐大的業余教育培訓機構!但除了極大地繁榮了考試產業,在教育的最終成果上似乎成效寥寥,卻無端浪費了家長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浪費了孩子的青春年少。可以想象,選考科目的種類越多,孩子們面臨的壓力也可能越大。
是不是重要的科目都需要通過考試來驗證?值得懷疑。體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藝術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甚至貫穿人的一生。不僅是強身健體的需要,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無畏、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知名學者謝泳甚至將“大學中普遍的體育運動”和“選課制的設立;大學出版社和相關學術雜志的定期出版;教授和學生的自治程度較高”等并列為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應該具備的條件。體育如此重要,卻沒有必要變成一路上升學的必考或選考科目。
同樣,美術和音樂這些藝術科目是否有必要列為選考科目,也需要推敲。首先,藝術的標準是最難確立的;其次,它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發達地區的考生將明顯占優勢,不發達地區的考生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選擇余地明顯更小。
我想起了20世紀前期最獨特的西方思想家之一兼偉大的教育理論家懷特海,他說:為了保持精神的活力,教學有兩個原則,一是不要教授太多的科目;二是不教則已,教必透徹。我認為高考的科目和內容也應該盡量減少。
懷特海同時主張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必須平衡發展。專才教育或技術教育培養理性思維,掌握運用知識制造物質產品的藝術。通才教育通過思想、文學、藝術的知識傳授,培育思想、審美能力和敏銳的同情心,這是通才教育的主旨。通才教育鼓勵藝術的發展,懷特海將其提到“培養無所為而為之的好奇精神,是科學得以產生,人類維持心靈尊嚴以應付物質勢力的源泉。沒有這種教育根本談不上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的高度。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