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女孩喜圓劍橋夢 細談參加洋“高考”的特殊感受
培養向上的“倔強”精神
走進湯婧的家,樸實的家中讓人感覺一種書香的氣息。母親說,女兒從小性格倔強,爭先意識特別強,這可能是受到父親性格的影響。湯父是老柳高的學生,畢業后在原柳州市無線電二廠工作,1977年恢復第一屆高考后,考上了廣西大學化工專業,但是湯父一直想讀無線電專業,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父親當年沒有就讀,而是連續報考了三年,可惜還是沒能如愿。
父親的“倔強”性格傳給了湯婧,在1998年參加柳州市學生文化藝術節鋼琴比賽時,湯婧在賽前準備了兩首曲子,其中一首中國曲子是在預賽時用的,沒想到在預賽那天高手如云,湯婧只好臨時決定把決賽時用的一首外國曲子拿出來彈奏,結果順利進入了決賽。可是,決賽在一個星期后就舉行了,由于沒有備曲,指導老師都有些放棄了,但湯婧憑著堅強的毅力,在短短的一個星期時間內,把貝多芬的一首高難度樂曲背了下來,在決賽中獲得了二等獎。而這種“倔強”精神,也在湯婧的學習生活中延續。
重視學習過程而非結果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湯婧在小學參加數奧班,遇到難題時,父親沒有直接告訴她一道題的正確答案,而是啟發她解題的思路,讓其自己獨立去分析,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長期引導式的教育,培養了湯婧收集、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湯婧念小學時,在香港教大學英語的小姨牞就經常拿香港那邊的英語新教程練習題給她做,使她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13歲時,湯婧在柳州市第15中學讀完初一,在小姨的教育理念的感染下,也為了體驗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她來到新加坡萊佛士中學就讀。在新加坡讀書的四年期間,湯婧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國外學校老師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式的,老師告訴學習方法和要點,然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找資料自學,他們十分重視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參加洋“高考”的特殊感受
在新加坡萊佛士中學讀了四年,湯婧通過了學校的Ordinary-levels考試(即英國學生完成第一階段中等教育所參加的主要會考),憑著在Ordinary-levels考試中的優異成績,湯向平均錄取率只有13%左右的英國劍橋大學遞交了申請書,在國外,一般都是根據平時成績,先通過面試考核全面素質關,才有資格進入最后的筆試。湯婧有幸獲得了面試的機會,而參加劍橋大學的面試,會從中篩選掉大批人,因此能通過面試的都是幸運兒。劍橋大學的面試主要分兩部分,一是考官通過交流,考察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和是否關心時事;另一部分是考官從一個案例中提取出幾個角度刁鉆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根本沒有固定答案的,但非常能考驗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平時積累的扎實基本功,使湯婧在面試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順利通過面試,拿到了英國教育部頒發的英國劍橋大學預錄通知書。但是按照規定,如果想被英國劍橋大學正式錄取,必須在Advanced-level考試(是英國所有大學普遍接受的入學要求)中的數學、化學、生物、經濟、歷史、中文六個科目中,至少拿到三個科目的“A”等成績。好強的湯婧不滿足于學校的最低標準,在隨后的一年半學習中全面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不僅全選了六個科目,而且都拿到了“A”等優秀成績。最終成為報考劍橋大學中的佼佼者,獲取了一張寶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談及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湯婧父母最大的感受是,“從小培養孩子從學會到會學意識的轉變,這很關鍵。”9月18日,湯婧就要啟程去英國劍橋大學法律專業就讀,繼續放飛她的人生理想了,祝愿她在這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學府里,飛得更遠更高……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