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高考移民吉林現象調查:誰搶了我的上大學指標
2005-01-28 16:20:26
來源:新文化報
新聞提示
就像流動的水始終要尋找洼地一樣,只要高考錄取線存在地區差異,就會有這種所謂的“高考移民”現象出現,而吉林正處于洼地處,自然吸引了來自山東、河南等地為實現高考夢來吉報考的“高考移民”們。
調查實錄
通榆50名外省考生被取消報考資格
本報訊(記者 于剛) 2004年12月18日,吉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的報名工作開始進行,幾天后,外地來報名的“高考移民”惹怒了白城市通榆縣的一些考生家長,他們認為這種不公平競爭嚴重侵害了當地考生的權益。
出現“高考移民” 家長反映強烈
1月16日,記者來到通榆縣,部分考生家長情緒激動地告訴記者,高考報名前幾天,孩子說:“學校里突然來了一些操外地口音的學生,聽說是從山東省特地來報名參加高考的。”這些話引起家長的極大關注。
“據我們所知,這些外來考生是因為當地的高考錄取線比這里高很多,才到通榆來報名;由于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都不錯,可以為所在學校提高升學率,增加學校的知名度,所以各高中并不排斥這種行為。”一名學生家長氣憤地說,“畢竟各高校的招生名額有限,突然多出來一些外地報考者,受沖擊最大的就是我們本地的學生。”
曾來過七八十名外地學生
有二三十人被安排到各班
通榆縣有三所高中:一中、十一中和縣蒙古族中學。
17日上午,記者來到通榆縣一中,高三學生丹丹(化名)告訴記者,報考前學校里的確來過七八十名操外地口音的學生,聽說都是從山東來報名高考的,最后有二三十人留下來被安排到各班,聽說現在已經都不來上課了。記者調查時其他學生也反映班上已經沒有外來學生。
隨后記者來到通榆縣十一中學,在高三·五班門口,一位男同學指著走廊上一位男生告訴記者,他就是從山東來的學生。這名男生告訴記者,他的確是從山東來的,不過他從高一下學期就在這里讀書,戶口也早就遷到當地了。
記者撥通了家長們提供的電話號碼,找到了一名曾在通榆報考的學生,他表示自己是山東某高中的高二學生,這次來報考主要是想感受一下考試氣氛,但已經被取消了報考資格,隨即掛斷了電話。
學校:當初他們都是符合條件的
在通榆一中,副校長高太承認本校有十余名外地考生被取消了報考資格,但他否認了報考前突然有外地學生來報考,學校里的外省考生都是在本校就讀過一年以上的,報考時也都持有當地戶口等符合報名條件的證件。對于出現的問題,不能排除有些學生在報考時造了假。
教育局:徹底清查不合格報考者
記者從通榆縣教育局了解到,1月2日,教育局、縣招生辦會同三所高中的校長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首先由各學校自查,對不符合條件的或者存在問題的外地考生,將名單及戶口復印件上報教育局,然后會同公安部門上網核實考生的真實身份。要求各學校在20天內徹底清除不合格考生,三所學校的校長當場簽下了“軍令狀”。
招生辦:72人尚待核實
17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通榆縣招生委員會辦公室,王憲輝主任向記者出示了一份名單,名單上標明目前一中已查出17人、十一中21人、縣蒙古族中學12人,共50人不符合報考條件,已經被取消報考資格。王主任指著桌子上厚厚的一摞戶口本告訴記者,所有外地報考學生的戶口本都在這里,除了被取消資格的50人外,還有72人的戶口正等待核實,其中一中17人,十一中55人。
王主任表示,已被取消資格的考生中80%來自山東,余下的來自河南,更有甚者,有七八個考生根本沒來報名。王主任說,被取消的考生的資料他們已經上報到省招生辦,至于他們是否能參加高考要看當地招生部門如何處理。
白城市招辦:
如學校把關不嚴要被追究責任
19日,記者與白城市招生委員會辦公室取得了聯系,工作人員稱,根據他們掌握的情況,白城市的其他縣(市)并未有類似情況發生。
記者隨后采訪了白城市教育局的楊大偉局長,楊局長表示,像這種“高考移民”現象的發生考生本人要承擔極大的風險,一旦被查出,已經錄取的要取消錄取資格,已經報名的要取消報名資格。
他同時表示,通榆縣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吉林省的報考工作提前,外地考生即使在吉林省被取消報考資格,還有可能回原籍報名,風險相對減少造成的,但教育部門對此類問題一向很慎重,如果學校把關不嚴將追究學校的責任。
松原清理山東“高考移民”5人
本報松原訊(記者 王小野) 19日,記者從松原市教育局招生辦了解到,截至目前,松原市教育局共清理了5名不符合我省有關報考規定的山東籍高三考生。
據松原市教育局招生辦李主任介紹,松原市教育局從2004年12月18日至2004年12月23日對松原境內的非吉林省籍考生進行清查,有5名山東籍考生因不符合規定,已經被清退回原籍。另據介紹,松原市目前符合我省高考報考條件的外省考生有100名左右,他們多是父母在松原工作或是打工,符合戶口遷入我省二年以上條件的外省考生,他們大多來自山東、河南兩省。
江城層層把關 “高考移民”望而卻步
本報吉林訊(記者 劉爽) 昨日,記者從吉林市招生考試辦公室獲悉,吉林市已經出臺了一些措施,嚴堵“高考移民”。
吉林市招生辦高考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規定,有資格報名的外地考生要在省招生部門特殊備案,層層把關,防止意外情況出現。他還告訴記者,目前吉林市的高考報名工作已經結束,沒有發現“高考移民”的情況。
吉林市毓文中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該校應屆畢業生報名時除了戶口簿之外,還需要本校的學籍。外省遷來的考生即使通過公安部門辦理了戶口,也會因為沒有本校的學籍而無法完成報名。所以“高考移民”報考的惟一方式就是選擇作為往屆畢業生參加補習班,取得報名資格,這樣一來他們在報考選擇專業的范圍就相對變窄,無法報考應屆畢業生才能報的好專業。權衡利弊之后,一些“高考移民”也漸漸望而卻步了。
各地封堵“高考移民”
新疆 全區在校高中生“編號”
給全區在校高中生“編號”,規定各中學一律不準接納非本校學籍的考生報名等。應屆考生本人及父母必須有在新疆的常住戶口,且戶口遷入新疆的時間不少于兩年;或者考生高中階段在新疆就讀3年并有學籍檔案和會考成績的方可報考。2003年新疆清退高考移民達2600余人。
寧夏 2004年查出225名高考“移民”
本人戶口在該區落戶且高中階段在該區就讀,但其父母戶口不在該區的,只能報考區屬院校;投靠親友落戶該區或戶口空掛的不得報考。2004年高考前夕,共查出225名高考“移民”,并取消其報考資格。
青海 173名高考“移民”被取消報考資格
對符合高考戶口政策規定的省外高中借讀生實行注冊登記制度。173名空掛學籍、“轉戶搭橋”和冒名頂替的高考移民,被青海省高校招生委員會和省教育廳宣布取消2004年高校報考資格。
內蒙古 本人不在本地居住不得報考
父母不在本地、本人戶口遷入自治區者,或本人和父母戶口從外省遷入內蒙古、但本人不在自治區上學和居住者,不得報考普通高校。
陜西
常住戶口未滿3年不得在陜參加高考。
貴州
外省考生資格審查由各縣(市、區、特區)招生監察辦負責,并實行“誰簽字、誰負責”的管理辦法。
廣西 本人高中在本地就讀才能報考
考生本人及父母在該區有常住戶口,且本人高中階段在該區就讀的考生才能報考。
調查反思
“高考移民”拷問教育公平
2005年吉林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報名工作提前的“戰略”,讓部分“高考移民”不得不“放棄”吉林這一移入省份,但不排除,他們會選擇移入其他錄取率高的省份參加高考。
“高考移民”·原因
錄取分數線、錄取率的差異
為什么會產生“高考移民”?因為有些省份高考錄取分高,有些省份高考錄取分低。在河南、山東考不上上級院校的,到我省就可能考進錄取線,甚至可能上重點大學。為什么各地的錄取分數會存在差異?除了各地教育水平的差異外,各地錄取名額的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河南、山東等外省考生將吉林作為移民參考地點,是因為我省的錄取率高。”省招生委員會辦公室南光哲主任介紹說,錄取率和一個地區的高考人數、人口密度有關,河南、山東等省份都是人口大省,所以每年參加高考的
人數相對就多,高考競爭更為激烈,錄取率相對低。而比較來看,吉林的高考生不過十幾萬,而高校資源豐富,所以錄取率相對高。
擴大學校知名度和“創收”
一些中學緣何收錄這部分“移民考生”呢?南光哲主任分析認為,部分學校正是為了提高學校知名度才接受“外籍考生”就讀、報考的,因為從山東、河南等地來的“移民考生”學習成績都很優秀,考入上級學校,甚至考取名牌大學的幾率大。另據有關人士表示,不排除一些學校為了“創收”才違規收錄外省籍考生,因為接收一個外來考生意味著學費等項收入。
“高考移民”·影響
“擠兌”本省考生
“外省考生‘移民’到我省參加高考,對我省高考生來說,肯定是不公平的。”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辦公室主任楊景云說。他認為,全國各地高考錄取分數的差別,高考錄取分數線高的省份考生,總會向高考錄取分數線低的省份流動。當地錄取分數線高,就意味著考取上級院校或者重點院校的可能性小,而在吉林參考,考取理想院校就變得非常有把握了。
“高考移民”·聲音
分數線不一致是最大的“不公”
對于“高考移民”現象,吉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楊寶泉認為,全國各省分數線不一致就是對考生的最大不公平,從各學校每年的招生比例上來看,北京、上海等地可謂占盡天時地利。北京等地的學生從上高中的那天起就可以高枕無憂地等待著那張必然到來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同時他表示,雖然沒有對所錄取學生的資格進行查實,但不排除有在校生是“移民”到吉林的外省考生,在我省“投機”才考入吉大的。但只要學生不是因為替考等違紀原因,只要考生能在我省報名,并達到學校錄取分數線,學校就將對考生進行正規的系統培養。
“高考移民”·說法
教育部:分數線統一怕“閱卷差異”
高考錄取分數線地區差異由來已久,正是這個地區差異導致了“高考移民”的日益洶涌。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2004年全國有527萬考生參加高考,預計錄取率為52%。但北京、上海、海南、新疆等地預測錄取率超過70%。這些地方也正是“高考移民”流向的重點地區。
現行的高等教育機構分配格局,特別是分數線的巨大差異,早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對于要求全國統一劃定分數線的說法,教育部官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高考閱卷工作是分省組織、分省進行,在閱卷標準上難以一下子做到全部統一。”
“高考移民”·清理
查“高考移民”成“常規工作”
省招生委員會辦公室高招科科長韓永儉無奈地說,清理不符合規定的外省籍考生工作最早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每年高考報名,清理“高考移民”就成了“常規工作”。清理外省籍考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本省考生的利益。當然也沒有絕對有效的措施阻止考生移民,這一現象在全國都存在,但我們會嚴查那些移入我省的外省籍考生,退回他們戶口所在地報考。
據韓科長介紹, 2005年我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報名工作提前到2004年12月18日~12月23日進行,這一“提前”本是為有效控制藝術類考生的替考現象的發生,為各藝術類考生提前錄取創造條件,但這一“提前”也令很多原打算到我省參加考試的外省考生“措手不及”。
據介紹,從2004年12月23日高考報名的時候,我省就已經開始審核報名資格工作,但審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也十分復雜。韓科長舉例說,有的孩子是隨著父母招商引資來的,這樣的考生我們怎么辦?有的地區正在擴大城鎮人口,戶口隨便落,難道人家把戶口落到這里來了,孩子高考卻不能報名?所以他認為,“高考移民”這個問題是綜合治理的問題,需要各部門的配合,尤其是戶籍管理部門。
“高考移民”·政策
一經發現一律取消報考資格
按照吉招辦[2004]55號文件,只有符合以下條件才能參加2005年吉林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名,并且一旦發現在高考報名工作中有弄虛作假行為的,一經查實,一律取消考生的報名和考試資格,并按《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這里面有一條關于“高考移民”的規定:非隨父母戶口遷入我省不到二年以上者(2003年2月28日后遷入),不得報名參加2005年我省高校招生考試。
另外還規定,因公長期在外省工作的職工及其子女,一律回戶口所在地報名。凡戶口從外地遷入我省的考生,(外省籍《居民身份證》號碼),報名時除持本人常住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外,還須填寫《高考報名資格審查表》;在我省定居的外國僑民報名,需持省公安機關填發的《外僑居民證》,在居留地的縣(市、區)招生辦報名。
“高考移民”·“封堵”
四堵墻層層過篩
高考本身就是競爭,為杜絕外省考生來我省報考的“高考移民”現象,我省各級招辦將繼續加大對“外籍考生”的綜合治理,以封堵“高考移民”,維護我省考生利益。
外省籍身份證的考生在報考時,必須填寫《考生報名資格審查表》,考生資格要接受報考中學、縣區招辦、市州招辦、省招辦的四級審核。經資格審查后,被確認為外省籍考生的,將由考生所在縣區招辦取消考生報名資格,清除報名信息,并將此意見通過文字材料送達到每一位被取消報考資格考生手中;這意味著,我省所有考生資格全部接受社會監督,對不符合報名條件的外籍考生將堅決予以退回。
“封堵”治標不能治本
“高考移民”反映出:現行高考政策已不適應人口政策松動。有關專家認為:“長期以來,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都是按計劃進行的。當地根據自己的情況預測需要多少人,并下達招生指標。過去這樣做沒有問題,因為人口基本是不流動的。可是社會在變遷,人口的流動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就國家戶籍政策而言,對人口遷徙的限制也越來越小。這就給異地報考打開了方便之門。但是,高考政策并沒有適應人口政策的這一變化。”
省招生辦相關人士也認為,全國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高校資源不平衡,是導致這種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目前招生體制下,“高考移民”現象很難根治。這也是現行招生體制弊端,現在都是實行分省的招生制度,如果各高校自己招生,情況可能有所好轉。但是要想根治,就目前的體制下,很難有效控制住。現在經濟活動這么活躍,人員流動性那么大,戶籍政策也在逐步放開,人家也不說考試來的,就是投親來的。根本就沒有辦法對人家進行限制。
同時有關專家還認為:“高考移民”的真正原因在于教育不公平,在不公平的前提下再出臺不合理的政策,只能加劇不公,而對地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沒有絲毫改變;限制報考地域、計劃性分配招生名額的行為,是對學生受教育權的強行干涉,是地方保護,是在維護不公平的制度。限定外來考生只能報考本科第二批和專科(高職)學校的做法違背《教育法》。 ”
“高考移民”客觀上造成一定壓力,促使在分配教育資源時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對“高考移民”的“堵”也增加了“移民”的成本和風險,“封堵”治標不能治本,“只堵不疏”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就像流動的水始終要尋找洼地一樣,只要高考錄取線存在地區差異,就會有這種所謂的“高考移民”現象出現,而吉林正處于洼地處,自然吸引了來自山東、河南等地為實現高考夢來吉報考的“高考移民”們。
調查實錄
通榆50名外省考生被取消報考資格
本報訊(記者 于剛) 2004年12月18日,吉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的報名工作開始進行,幾天后,外地來報名的“高考移民”惹怒了白城市通榆縣的一些考生家長,他們認為這種不公平競爭嚴重侵害了當地考生的權益。
出現“高考移民” 家長反映強烈
1月16日,記者來到通榆縣,部分考生家長情緒激動地告訴記者,高考報名前幾天,孩子說:“學校里突然來了一些操外地口音的學生,聽說是從山東省特地來報名參加高考的。”這些話引起家長的極大關注。
“據我們所知,這些外來考生是因為當地的高考錄取線比這里高很多,才到通榆來報名;由于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都不錯,可以為所在學校提高升學率,增加學校的知名度,所以各高中并不排斥這種行為。”一名學生家長氣憤地說,“畢竟各高校的招生名額有限,突然多出來一些外地報考者,受沖擊最大的就是我們本地的學生。”
曾來過七八十名外地學生
有二三十人被安排到各班
通榆縣有三所高中:一中、十一中和縣蒙古族中學。
17日上午,記者來到通榆縣一中,高三學生丹丹(化名)告訴記者,報考前學校里的確來過七八十名操外地口音的學生,聽說都是從山東來報名高考的,最后有二三十人留下來被安排到各班,聽說現在已經都不來上課了。記者調查時其他學生也反映班上已經沒有外來學生。
隨后記者來到通榆縣十一中學,在高三·五班門口,一位男同學指著走廊上一位男生告訴記者,他就是從山東來的學生。這名男生告訴記者,他的確是從山東來的,不過他從高一下學期就在這里讀書,戶口也早就遷到當地了。
記者撥通了家長們提供的電話號碼,找到了一名曾在通榆報考的學生,他表示自己是山東某高中的高二學生,這次來報考主要是想感受一下考試氣氛,但已經被取消了報考資格,隨即掛斷了電話。
學校:當初他們都是符合條件的
在通榆一中,副校長高太承認本校有十余名外地考生被取消了報考資格,但他否認了報考前突然有外地學生來報考,學校里的外省考生都是在本校就讀過一年以上的,報考時也都持有當地戶口等符合報名條件的證件。對于出現的問題,不能排除有些學生在報考時造了假。
教育局:徹底清查不合格報考者
記者從通榆縣教育局了解到,1月2日,教育局、縣招生辦會同三所高中的校長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首先由各學校自查,對不符合條件的或者存在問題的外地考生,將名單及戶口復印件上報教育局,然后會同公安部門上網核實考生的真實身份。要求各學校在20天內徹底清除不合格考生,三所學校的校長當場簽下了“軍令狀”。
招生辦:72人尚待核實
17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通榆縣招生委員會辦公室,王憲輝主任向記者出示了一份名單,名單上標明目前一中已查出17人、十一中21人、縣蒙古族中學12人,共50人不符合報考條件,已經被取消報考資格。王主任指著桌子上厚厚的一摞戶口本告訴記者,所有外地報考學生的戶口本都在這里,除了被取消資格的50人外,還有72人的戶口正等待核實,其中一中17人,十一中55人。
王主任表示,已被取消資格的考生中80%來自山東,余下的來自河南,更有甚者,有七八個考生根本沒來報名。王主任說,被取消的考生的資料他們已經上報到省招生辦,至于他們是否能參加高考要看當地招生部門如何處理。
白城市招辦:
如學校把關不嚴要被追究責任
19日,記者與白城市招生委員會辦公室取得了聯系,工作人員稱,根據他們掌握的情況,白城市的其他縣(市)并未有類似情況發生。
記者隨后采訪了白城市教育局的楊大偉局長,楊局長表示,像這種“高考移民”現象的發生考生本人要承擔極大的風險,一旦被查出,已經錄取的要取消錄取資格,已經報名的要取消報名資格。
他同時表示,通榆縣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吉林省的報考工作提前,外地考生即使在吉林省被取消報考資格,還有可能回原籍報名,風險相對減少造成的,但教育部門對此類問題一向很慎重,如果學校把關不嚴將追究學校的責任。
松原清理山東“高考移民”5人
本報松原訊(記者 王小野) 19日,記者從松原市教育局招生辦了解到,截至目前,松原市教育局共清理了5名不符合我省有關報考規定的山東籍高三考生。
據松原市教育局招生辦李主任介紹,松原市教育局從2004年12月18日至2004年12月23日對松原境內的非吉林省籍考生進行清查,有5名山東籍考生因不符合規定,已經被清退回原籍。另據介紹,松原市目前符合我省高考報考條件的外省考生有100名左右,他們多是父母在松原工作或是打工,符合戶口遷入我省二年以上條件的外省考生,他們大多來自山東、河南兩省。
江城層層把關 “高考移民”望而卻步
本報吉林訊(記者 劉爽) 昨日,記者從吉林市招生考試辦公室獲悉,吉林市已經出臺了一些措施,嚴堵“高考移民”。
吉林市招生辦高考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規定,有資格報名的外地考生要在省招生部門特殊備案,層層把關,防止意外情況出現。他還告訴記者,目前吉林市的高考報名工作已經結束,沒有發現“高考移民”的情況。
吉林市毓文中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該校應屆畢業生報名時除了戶口簿之外,還需要本校的學籍。外省遷來的考生即使通過公安部門辦理了戶口,也會因為沒有本校的學籍而無法完成報名。所以“高考移民”報考的惟一方式就是選擇作為往屆畢業生參加補習班,取得報名資格,這樣一來他們在報考選擇專業的范圍就相對變窄,無法報考應屆畢業生才能報的好專業。權衡利弊之后,一些“高考移民”也漸漸望而卻步了。
各地封堵“高考移民”
新疆 全區在校高中生“編號”
給全區在校高中生“編號”,規定各中學一律不準接納非本校學籍的考生報名等。應屆考生本人及父母必須有在新疆的常住戶口,且戶口遷入新疆的時間不少于兩年;或者考生高中階段在新疆就讀3年并有學籍檔案和會考成績的方可報考。2003年新疆清退高考移民達2600余人。
寧夏 2004年查出225名高考“移民”
本人戶口在該區落戶且高中階段在該區就讀,但其父母戶口不在該區的,只能報考區屬院校;投靠親友落戶該區或戶口空掛的不得報考。2004年高考前夕,共查出225名高考“移民”,并取消其報考資格。
青海 173名高考“移民”被取消報考資格
對符合高考戶口政策規定的省外高中借讀生實行注冊登記制度。173名空掛學籍、“轉戶搭橋”和冒名頂替的高考移民,被青海省高校招生委員會和省教育廳宣布取消2004年高校報考資格。
內蒙古 本人不在本地居住不得報考
父母不在本地、本人戶口遷入自治區者,或本人和父母戶口從外省遷入內蒙古、但本人不在自治區上學和居住者,不得報考普通高校。
陜西
常住戶口未滿3年不得在陜參加高考。
貴州
外省考生資格審查由各縣(市、區、特區)招生監察辦負責,并實行“誰簽字、誰負責”的管理辦法。
廣西 本人高中在本地就讀才能報考
考生本人及父母在該區有常住戶口,且本人高中階段在該區就讀的考生才能報考。
調查反思
“高考移民”拷問教育公平
2005年吉林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報名工作提前的“戰略”,讓部分“高考移民”不得不“放棄”吉林這一移入省份,但不排除,他們會選擇移入其他錄取率高的省份參加高考。
“高考移民”·原因
錄取分數線、錄取率的差異
為什么會產生“高考移民”?因為有些省份高考錄取分高,有些省份高考錄取分低。在河南、山東考不上上級院校的,到我省就可能考進錄取線,甚至可能上重點大學。為什么各地的錄取分數會存在差異?除了各地教育水平的差異外,各地錄取名額的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河南、山東等外省考生將吉林作為移民參考地點,是因為我省的錄取率高。”省招生委員會辦公室南光哲主任介紹說,錄取率和一個地區的高考人數、人口密度有關,河南、山東等省份都是人口大省,所以每年參加高考的
人數相對就多,高考競爭更為激烈,錄取率相對低。而比較來看,吉林的高考生不過十幾萬,而高校資源豐富,所以錄取率相對高。
擴大學校知名度和“創收”
一些中學緣何收錄這部分“移民考生”呢?南光哲主任分析認為,部分學校正是為了提高學校知名度才接受“外籍考生”就讀、報考的,因為從山東、河南等地來的“移民考生”學習成績都很優秀,考入上級學校,甚至考取名牌大學的幾率大。另據有關人士表示,不排除一些學校為了“創收”才違規收錄外省籍考生,因為接收一個外來考生意味著學費等項收入。
“高考移民”·影響
“擠兌”本省考生
“外省考生‘移民’到我省參加高考,對我省高考生來說,肯定是不公平的。”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辦公室主任楊景云說。他認為,全國各地高考錄取分數的差別,高考錄取分數線高的省份考生,總會向高考錄取分數線低的省份流動。當地錄取分數線高,就意味著考取上級院校或者重點院校的可能性小,而在吉林參考,考取理想院校就變得非常有把握了。
“高考移民”·聲音
分數線不一致是最大的“不公”
對于“高考移民”現象,吉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楊寶泉認為,全國各省分數線不一致就是對考生的最大不公平,從各學校每年的招生比例上來看,北京、上海等地可謂占盡天時地利。北京等地的學生從上高中的那天起就可以高枕無憂地等待著那張必然到來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同時他表示,雖然沒有對所錄取學生的資格進行查實,但不排除有在校生是“移民”到吉林的外省考生,在我省“投機”才考入吉大的。但只要學生不是因為替考等違紀原因,只要考生能在我省報名,并達到學校錄取分數線,學校就將對考生進行正規的系統培養。
“高考移民”·說法
教育部:分數線統一怕“閱卷差異”
高考錄取分數線地區差異由來已久,正是這個地區差異導致了“高考移民”的日益洶涌。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2004年全國有527萬考生參加高考,預計錄取率為52%。但北京、上海、海南、新疆等地預測錄取率超過70%。這些地方也正是“高考移民”流向的重點地區。
現行的高等教育機構分配格局,特別是分數線的巨大差異,早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對于要求全國統一劃定分數線的說法,教育部官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高考閱卷工作是分省組織、分省進行,在閱卷標準上難以一下子做到全部統一。”
“高考移民”·清理
查“高考移民”成“常規工作”
省招生委員會辦公室高招科科長韓永儉無奈地說,清理不符合規定的外省籍考生工作最早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每年高考報名,清理“高考移民”就成了“常規工作”。清理外省籍考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本省考生的利益。當然也沒有絕對有效的措施阻止考生移民,這一現象在全國都存在,但我們會嚴查那些移入我省的外省籍考生,退回他們戶口所在地報考。
據韓科長介紹, 2005年我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報名工作提前到2004年12月18日~12月23日進行,這一“提前”本是為有效控制藝術類考生的替考現象的發生,為各藝術類考生提前錄取創造條件,但這一“提前”也令很多原打算到我省參加考試的外省考生“措手不及”。
據介紹,從2004年12月23日高考報名的時候,我省就已經開始審核報名資格工作,但審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也十分復雜。韓科長舉例說,有的孩子是隨著父母招商引資來的,這樣的考生我們怎么辦?有的地區正在擴大城鎮人口,戶口隨便落,難道人家把戶口落到這里來了,孩子高考卻不能報名?所以他認為,“高考移民”這個問題是綜合治理的問題,需要各部門的配合,尤其是戶籍管理部門。
“高考移民”·政策
一經發現一律取消報考資格
按照吉招辦[2004]55號文件,只有符合以下條件才能參加2005年吉林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名,并且一旦發現在高考報名工作中有弄虛作假行為的,一經查實,一律取消考生的報名和考試資格,并按《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這里面有一條關于“高考移民”的規定:非隨父母戶口遷入我省不到二年以上者(2003年2月28日后遷入),不得報名參加2005年我省高校招生考試。
另外還規定,因公長期在外省工作的職工及其子女,一律回戶口所在地報名。凡戶口從外地遷入我省的考生,(外省籍《居民身份證》號碼),報名時除持本人常住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外,還須填寫《高考報名資格審查表》;在我省定居的外國僑民報名,需持省公安機關填發的《外僑居民證》,在居留地的縣(市、區)招生辦報名。
“高考移民”·“封堵”
四堵墻層層過篩
高考本身就是競爭,為杜絕外省考生來我省報考的“高考移民”現象,我省各級招辦將繼續加大對“外籍考生”的綜合治理,以封堵“高考移民”,維護我省考生利益。
外省籍身份證的考生在報考時,必須填寫《考生報名資格審查表》,考生資格要接受報考中學、縣區招辦、市州招辦、省招辦的四級審核。經資格審查后,被確認為外省籍考生的,將由考生所在縣區招辦取消考生報名資格,清除報名信息,并將此意見通過文字材料送達到每一位被取消報考資格考生手中;這意味著,我省所有考生資格全部接受社會監督,對不符合報名條件的外籍考生將堅決予以退回。
“封堵”治標不能治本
“高考移民”反映出:現行高考政策已不適應人口政策松動。有關專家認為:“長期以來,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都是按計劃進行的。當地根據自己的情況預測需要多少人,并下達招生指標。過去這樣做沒有問題,因為人口基本是不流動的。可是社會在變遷,人口的流動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就國家戶籍政策而言,對人口遷徙的限制也越來越小。這就給異地報考打開了方便之門。但是,高考政策并沒有適應人口政策的這一變化。”
省招生辦相關人士也認為,全國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高校資源不平衡,是導致這種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目前招生體制下,“高考移民”現象很難根治。這也是現行招生體制弊端,現在都是實行分省的招生制度,如果各高校自己招生,情況可能有所好轉。但是要想根治,就目前的體制下,很難有效控制住。現在經濟活動這么活躍,人員流動性那么大,戶籍政策也在逐步放開,人家也不說考試來的,就是投親來的。根本就沒有辦法對人家進行限制。
同時有關專家還認為:“高考移民”的真正原因在于教育不公平,在不公平的前提下再出臺不合理的政策,只能加劇不公,而對地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沒有絲毫改變;限制報考地域、計劃性分配招生名額的行為,是對學生受教育權的強行干涉,是地方保護,是在維護不公平的制度。限定外來考生只能報考本科第二批和專科(高職)學校的做法違背《教育法》。 ”
“高考移民”客觀上造成一定壓力,促使在分配教育資源時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對“高考移民”的“堵”也增加了“移民”的成本和風險,“封堵”治標不能治本,“只堵不疏”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