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語文試題看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者:胡疆鋒
近年高考語文試題(特別是2002年)強調了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性,更準確地把握了語文教育的特點,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自主探究意識的考查,初步體現了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高考語文試題可貴的探索和突破。
●試題含蘊豐富,關注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近年語文試題考查目標的設計維度,不僅有“知識和能力”維度,如古今詞匯的解釋、“折柳”的文化常識、“名句名篇”的默寫,及讀寫能力等的考查,也有“過程和方法”維度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如2002年選擇題的分值由40%減少到30%,主觀題的分值由60%增加到70%,不再醉心于標準化、理性化,尊重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主意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科技說明文《沙塵暴》中鮮明的人文關懷,古文閱讀中李廣的“廉潔自律、重義輕財”的高尚人格魅力,現代文閱讀《話說知音》中對友情和知音的神往和渴求,作文“心靈的選擇”對道德情操的關注,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試題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包含了對“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有利于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實現。
●選材貼近社會生活,考查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以往高考試題第一部分對拼音和詞語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些使用率較低的漢字上,有人批評這和當年“孔乙己問小伙計茴香豆的‘茴’的寫法”沒有多大區別。而2002年試題辨析的錯誤讀音和字形都有著較高的重現率,人們可能天天都在誤用;錯用的成語、病句涉及的話題也很廣泛:藝術作品、造假、整改、世貿知識產權、俄羅斯改革、終身教育等,都是學生在大眾媒體中常常見到、聽到的。
2002年現代文閱讀文章中的“沙塵暴”,是學生很熟悉甚至有過切身體驗的說明對象,不再像往年那么深奧——如四角龍(1994)、外星人(1995)、示范廠(1996)、顱腦與腸腦(1997)、轉基因作物(1998)、冬眠(1999)、鈉原子銣原子(2000)。不為考查學生的科學知識,而更注重對信息的篩選、組合、擴展的能力考查,這也符合了現代社會人們對更大信息量的渴求。
作文命題(含北京、上海卷)對社會的關注更加開闊、靈活,文化積淀逐漸加深,“科技克隆、千年曙光、思維創新、道德建設、世博會設計、文化遺產、足球規則”都成為作文的話題,命題取向更加綜合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界限悄然融合,學生的構思視野也日益擴大,小我——大我——人類——世界……。
語文課程改革認為,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聽說讀寫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在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這些現實性、綜合性很強的試題在高考中的出現,有助于教師、學生更加關注生活和社會,在大語文觀中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