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語文復習:文言虛詞練習題十八
文言虛詞練習(十八)
一、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 輟耕之隴上。
3、 奉之彌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孫視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7、 汝識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5、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16、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17、頃之,煙炎張天。
18、蚓無爪牙之利。
19、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0、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晉,何厭之有。
二、下列加點的“之”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E.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
三、判斷“之”在文中的意義。
一僧欲1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2之應。久3之,此僧以簞食瓢飲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難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8之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9之乎?”
文言虛詞練習(十八)答案
一、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2動詞“到……去”;3—7第三人稱代詞“他”“它”“他們”“它們”;8—9指示代詞“這”;10—12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中間“的”;13用在中心語和補語中間;14—16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7用在時間副詞后,補足音節;18—20定語后置的標志;21—22賓語提前的標志。
二、BF(A這 B助詞,提前賓語 C往,到……去 D助詞,不譯 E取獨 F助詞,提前賓語)
三、
1、動詞,可譯為到、往
2、代詞,可譯為他
3、助詞,調節音節,用在時間詞后,不譯
4、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5、代詞,可譯為這件事
6、助詞,賓語前置標志,不譯
7、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8、結構助詞,可譯為的
9、人稱代詞,可譯為我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