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點:三國演義知識點總結
"高考語文知識點:三國演義知識點總結"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章回小說之一。它藝術地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歷史進程,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寫了當時各個政治集團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矛盾和沖突。在閱讀時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擁劉貶曹”的思想傾向
這個思想傾向把蜀漢集圓作為全書的中l心,把蜀漢與曹魏兩大政治集團作為情節發展的主線,肯定了劉備,同時也沒有全盤否定曹操,有時也突出了他非凡的膽識和智謀。對曹操的貶斥,主要是道德的批判。
二、歌頌“忠義”的英雄形象
全書歌頌了一大批英雄,主要集中于劉備集團。對于劉備、關羽、張飛之間名為君臣,情同骨肉,生死不渝的義氣,作者極力加以頌揚。尤其是關羽,更被塑造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義的化身。
三、抓主要情節
全書情節復雜,閱讀難度較大,建議首先閱讀主要情節,如“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舌戰群儒”、“七擒孟獲”、“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
四、把握人物形象
劉備的寬厚仁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公的誠信俠義操的多疑狡詐等。
五、理清戰事線路
全書有大大小小的戰事無數,涉及各種打法、線路,如果梳理清楚對掌握名著很有幫助。
作者簡介
羅貫中(1330~1400年),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誡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戲劇。《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圓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擁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0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具有濟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l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并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
君典型。《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