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2017年高考如何復習一直都是考生們關注的話題,考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習和復習方法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下面是精育路網編輯的高考歷史答題技巧,供參考,祝大家高考大捷。
不得不看!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何種形式的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一)審清條件限制:
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準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二)審清答題主題:
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實業強國是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下列體現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是
a、創辦江南制造總局b、創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制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答。
(三)識破“陷阱”巧解題
1.識破“條件陷阱”,提高審題能力
歷史選擇題不同于材料題和問答題,其特點之一是審題即是答題。因此,提高審題能力顯得特別的重要。審題時,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度、次數等等限制條件都要看懂、審清,避免落入命題者設置的“條件陷阱”,造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張之洞c、王韜d、梁啟超
解析:歷史選擇題,有時由于題干中的限制條件較多,考生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本題題干中的限定詞有“近代中國”、“制度層面”和“較早”三個。根據“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排除a、b,根據“較早”可排除d,早期維新派王韜、鄭觀應等主張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正確答案是c。
2.辯別“似是而非”,增強再現能力
歷史試題的命題者通常針對考生易錯、易混的知識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命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準確掌握。扎實的基礎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時學習中一定要重視基礎掌握;其次,注意保質保量的訓練,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后,在解題時要對題干和選項中的主干成分進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獎勵和保護實業,鼓勵人民舉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這些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思潮
c、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的發展
解析:本題d項是一個迷惑性較強的干擾項。它采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史實變成了“初步發展”的結論。解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階段特征,避免出現類似的失誤。正確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選擇題的選項之間,有時是并列關系,有時是從屬關系。在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殊等方面,命題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倆。因此,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各個選項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化的選項排除。
【例3】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因為
a、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c、先進分子的領導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本題比較容易錯選b項。審題時要注意題干中“廣泛”一詞,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工人、學生、商人等廣泛參與。選項b和c只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體。正確答案是a。
4.謹訪“變換概念”,增強理解能力
歷史概念是根據歷史背景、存在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于歷史概念是史實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識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學科能力的強弱,近幾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歷史概念考查中,命題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分析、判斷、推理等障礙,審題中不得不防。
【例4】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表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xx多年封建制度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c、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解析:命題者用“偷梁換柱法”,將“封建制度”偷換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來增強試題的迷惑性和干擾性。“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僅是“封建制度”上層建筑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概念。正確答案是a。
5.撥開“因果混雜”,培養分析能力
在邏輯關系問題中,命題者常常設置因果關系倒置、時間先后順序倒置等等,其中以因果關系倒置為多。因果關系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準確和透徹理解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系。解答這類試題,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要注意題干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三是確定答案后將選項代入題干看看是否成立,進一步檢驗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以前,人民政協具有代行人大職權的功能。人民政協誕生的背景是
a、反對內戰的輿論不斷高漲b、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勝利
c、《共同綱領》被各民主黨派廣泛接受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背景發生在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協誕生于1949年9月,d項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項,頸是人民政協的內容,而a項在內戰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正確答案是b。
6.善辯“真偽信息”,發展遷移能力
近幾年來歷史學科試題的一個特點是:設置新情景、新問題,以考查考生運用基礎知識和利用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解題的前提是讀懂材料,并將獲取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掛靠課本),然后進行分析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例6】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陜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b、百萬雄師過長江c、挺進大西南d、發動三大戰役
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材料中“兩個拳頭(陜西和山東)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國民黨發動的對陜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為了減輕對陜北和山東的壓力,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正確答案是a。
二、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后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好采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于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準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準,二是理論的標準。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后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么”。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于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于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后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征、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三、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一)審題不嚴密,不能真正弄懂題干的要求,導致選擇錯誤。
(1)對題目所給各個選項沒有仔細閱讀分析,只憑感覺選擇,出現選擇不準。因此在答題時一定要仔細、全面的閱讀題干和選項,弄清楚題干與選項以及選項之間的關系,千萬不要輕率放棄。
(2)初步選擇后,要用排除法和題干還原法做檢驗,做最后準確的判定。
(3)憑直覺選擇后,要用在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正確的觀點和對歷史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檢驗和判定,以保證選擇的準確。
(二)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四)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五)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六)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什么就答什么,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七)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八)論述雜亂無章,前后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九)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就到這兒了,體會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育路網幫助大家輕松愉快地進行高考復習。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不得不看!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到: